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土地资源有效利用与生态平衡发展研究

张大勇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土地利用空间和土地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土地供给的紧缺性与社会经济需求的增长性之间失衡发展的态势日益凸显。自《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1997-2010年)》批准实施以来,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政策措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逐步得到落实,我国控制和引导土地利用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 在我国当前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土地生态环境问题也很突出,出现了盲目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的现象,破坏了土地生态环境,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次生盐碱化。盲目的土地开发利用容易形成结构过于简单、缺少变化的环境,将进一步破坏生物资源的多样化,增加病虫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最终造成区域生态环境恶化,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我国亟待转变土地利用模式,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为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现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促进国土开发新格局的形成,对调整区域土地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按照党中央关于加强土地生态建设的要求,立足构建良好的人地和谐关系,统筹安排土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土地利用与生态平衡发展研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本文以国务院2008年10月制定发布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总体精神为指导,综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土地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人文地理学、景观生态学、新制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土地资源有效利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借鉴发达国家土地利用经验,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分析。以土地资源有效利用及合理配置研究为基础框架,进行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影响的系统研究。最后选取北京密云县为研究样本点进行实证分析,旨在对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反思,建立科学的土地合理利用与综合评价的模型,突破土地利用传统观念,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完善我国土地合理利用及其评价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从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等角度构建土地有效利用及合理配置体系,并为指导区域土地有效利用,协调生态平衡发展提供政策方向。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河南商邱县王楼人民公社是怎样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J];土壤;1959年07期
2 李克烔;提高山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一些意见[J];山地学报;1983年04期
3 王炳欣;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习论坛;1994年11期
4 徐日辉,曾德恩,周宏伟,陈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思路新方法──以江西省进贤县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1995年02期
5 陈国先,翟有龙,李明东,徐邓耀,邹振蓉,莫怀银;系统方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6 刘盛和 ,鲁奇;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范围和主要内容[J];地理科学进展;1996年03期
7 姚清林;规划蓝图——你用什么思路去修编?[J];中国土地;1997年10期
8 郑伟元;沿海开放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问题和对策——以海口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年03期
9 李俊梅;关于土地利用系统分析方法体系的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年S1期
10 朱凤武,李春华;广西柳江县土地利用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11 陈佑启,唐华俊;我国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1998年09期
12 ;国土资源部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和实施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J];中国土地;1999年10期
13 王万茂,李俊梅;城乡一体化与土地利用组织[J];国土经济;1999年Z1期
14 廖金凤;深圳市宝安区土地利用问题[J];生态科学;1999年04期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1999年01期
16 王万茂,李俊梅;城乡一体化与土地利用组织[J];现代城市研究;1999年02期
17 欧名豪,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1999年04期
18 杨联安,李立新;土地利用管理动态信息系统的建设思路[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年01期
19 李伟方;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若干思考——以鄞县为例[J];中国土地;2000年02期
20 孟庆民,韦文英;可持续土地利用三大行为主体分析[J];中国土地;200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进洲;;地质环境对我市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浅析[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李鹏山;谢跟踪;苏珊;孟相彩;于蕾;;基于GIS的海口市滨海旅游区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李蓓蓓;叶瑜;;东北过去300年耕地重建数据与国际数据库对比[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喻逢春;;当前土地利用中违法行为发生的思考[A];湖北省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5 杨波;;基于ArcGIS的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以重庆市奉节县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陈剑;;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研究[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7 许田;;生态服务价值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及方法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8 韩毅;;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在建设用地发展中的应用[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曹千红;王冲;;加快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及解决办法[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丘君;陈利顶;傅伯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军锋;乌兰布和沙漠及周边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宋戈;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3 郭碧云;基于RS和GIS的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周兴东;徐州市城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MOIWO, JUANA PAUL;土地利用对地下水补排影响的时空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6 马蒂丽;区域土地利用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D];武汉大学;2010年
7 朱丽;华北土石山区流域防护林空间优化配置[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8 鲁成树;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于兵;大庆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和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10 唐远彬;土地利用更新的联动机制与增量提取[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晓;基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价[D];西南大学;2010年
2 章伟伟;崇明东滩土地利用动态模拟与预测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陶健;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南屯矿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模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檀迎娟;基于GIS的峰峰矿区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5 刘青柳;基于遥感的邯郸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驱动力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6 王丽娟;长春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遥感监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郑富强;四川省眉山市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8 马婉丽;1991-2006年无锡市土地利用类型与景观格局变化[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吕建树;济宁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雪强;恩平市产业转移园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于祥明;我国将建用地逐级考核制[N];上海证券报;2007年
2 记者 杨应奇 通讯员 张潇琳;南京严把用地项目预审关[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3 记者 李铁兵 通讯员 冯战平 王雅云;鹿泉“腾笼换鸟”实现腾挪土地利用最大化[N];河北经济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朱震晓;土地利用强调“计划经济”管理[N];安阳日报;2007年
5 记者 田春华;农村土地利用存在三大问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6 记者 顾海洋;贵阳土地利用修编总规通过审定[N];贵阳日报;2006年
7 王立彬;《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发布[N];中国信息报;2008年
8 市国土资源局苏仙分局 李见秋;小城镇土地利用与管理问题探讨[N];郴州日报;2009年
9 郑芃芃;落实“双保” 规划未来[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李兆汝;土地利用协调引领中国健康城镇化[N];中国建设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