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汽油在土壤中运移规律研究

王喜  
【摘要】: 土壤气相抽提(Soil Vapor Extraction)是一项被广泛接受经济有效的治理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污染的非饱和带土壤的技术。VOCs饱和蒸汽压高,能在负压气流下被定向地带到地面收集处理。 在非饱和带土壤中,非水相液体(Non Aqueous Phase Liquids)、界面相和气相VOCs为主要存在形式。NAPL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至消失。NAPL存在时,毛细作用和铺展作用时刻发生,并使其污染范围扩大,VOCs气体在土壤孔隙中不断扩散。 VOCs的污染多发生在非饱和带土壤中,本研究探讨液态VOCs进入土壤后的存在相态、非气态和气态的运移规律、运移机理、拖尾机理。 室内实验,汽油液气两相在土壤中的运移规律研究和吸附机理分析 1.液态汽油运移:定量向土柱中加入液态汽油,测试数据显示汽油的运移距离平方和运移时间呈线性关系,证明了毛细作用的和铺展作用的存在,证实了液态的汽油运移可以用Washburn方程描述时间和运移距离关系; 2.气态汽油扩散:使用稳定的气相污染源,测试了汽油气相在空气介质和土壤介质中的扩散。测试结果显示:在均匀的固相土壤介质中,扩散速度受到土壤含水率、土壤颗粒、土壤密度等条件的影响。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呈现由污染源向污染外围递减趋势,随着时间的增长固定空间的浓度趋于稳定;气相的汽油运移可以用Einstein-Smoluchowski方程描述时间和运移距离关系; 3.汽油吸附:采用直接和间接两种污染方式。直接方式既直接向土柱中定量加入液态汽油,间接方式既是使用气相污染源对土柱进行污染,静止稳定10天。通风实验显示:直接污染的土柱中的浓度下降缓慢,停止通风后浓度可以得到恢复,说明了污染物主要来源于NAPL的挥发;间接污染的土柱经过通风后,浓度下降速度快,并且不能恢复,间接污染的浓度来源于孔隙中的污染物。实验说明汽油被土壤吸附,导致通风后期低的汽油浓度; 4.拖尾分析:液态汽油的运移直接导致吸附,随着时间的增长,汽油被吸附的范围加大。铺展现象的发生,说明汽油同土壤之间发生了吸附作用,吸附作用改变了液态汽油表面张力,使被吸附的汽油焓降低。使用BET法测量了实验用土壤的表面积,定量计算出被吸附的汽油量的范围。按照吸附理论和分压定律,被吸附的物质的饱和蒸汽压将出现降低,既宏观表现为浓度降低。实验估算了降低后的浓度值。野外实验:验证气液两相的运移规律 5.液相规律:使用气相色谱测试了不同深度土壤中的汽油浓度和组分,测试数据显示:相同深度相同土壤构成时汽油具有相似的组分构成和相近的浓度。接近地面的组分由于受到气相蒸发的影响,短碳链的组分偏少。 6.气相规律:通过测试场地的压力场分布,浓度分布和通风后浓度变化,表明场地土壤具有较好的通透性,适用于SVE方法。TVOC浓度由污染区向地面呈逐渐递减趋势。使用气相色谱测试了不同空间位置的汽油组分分布,数据显示相同深度土壤具有相似的组分分布,不同深度的组分分布不同; 理论分析,并综合实验的气液运移规律,获得下述结论: 1.润湿是NAPL在土壤中的主要运移方式,扩散是气相运移方式。VOCs污染区域划分为毛细作用、铺展作用和气相扩散三个区域; 2.润湿和气相吸附形成的界面相和NAPL为非气相VOCs; 3.润湿和气相吸附降低VOCs的焓,引起VOCs的饱和蒸气压降低,导致拖尾。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詹祖楊;利用浸水法求土壤含水率簡捷查图法[J];水文月刊;1959年06期
2 卞正富;雷少刚;常鲁群;张日晨;;基于遥感影像的荒漠化矿区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因素分析[J];煤炭学报;2009年04期
3 汤洁;娄云;李娜;李昭阳;张豪;梁爽;;冻融作用下盐碱水田土壤含水率和氮素对有机碳影响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2年04期
4 隋红建,杨邦杰,张家炳;入渗条件下土壤中磷离子迁移的数值模拟[J];环境科学学报;1996年03期
5 鲁南;董增川;牛玉国;;生物滞留槽土壤渗透与恢复过程模拟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08年03期
6 郭建波;王丽琴;韩明;付菲;;关中地区土壤含水率对丝织品老化的影响[J];纺织学报;2013年11期
7 王磊;龙涛;张峰;祝欣;田猛;林玉锁;;用于土壤及地下水修复的多相抽提技术研究进展[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4年02期
8 吴夏;朱晓燕;张美良;李涛;白晓;;桂林岩溶表层带土壤CO_2体积分数时空变化规律及其意义[J];生态环境学报;2012年05期
9 聂亚峰,席淑琪,张晋华;建立土壤硫释放过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J];上海环境科学;2001年07期
10 沈征涛;王宝军;施斌;姜洪涛;高磊;周春慧;;温湿度对土壤CO_2释放影响的试验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11 常鲁群;卞正富;;基于DEM的矿区表层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分析——以神东矿区为例[J];金属矿山;2008年11期
12 常鲁群;卞正富;;基于TM数据的土壤含水率反演研究[J];矿山测量;2006年02期
13 薛丰昌;卞正富;;神东矿区采矿对土壤含水率影响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07年09期
14 张家应;沈劲;张仁铎;;在非灭菌与灭菌条件下对土壤CO_2短期排放特性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3期
15 李小昱;肖武;李培武;雷廷武;王为;冯耀泽;;基于近红外傅里叶特征提取方法的土壤含水率检测[J];农业机械学报;2009年05期
16 郑南山;董雪园;;基于GPS-R技术遥感采矿区土壤含水率研究[J];煤炭工程;2013年07期
17 贺晓珍;周友亚;汪莉;谷庆宝;李发生;;土壤气相抽提法去除红壤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影响因素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18 邱蓉;张军方;董泽琴;余志;封珩;赖莉;;汞污染农田土壤低温热解处理性能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年01期
19 徐珍;郭正元;黄帆;杨仁斌;唐美珍;杨莹;;氟铃脲的土壤降解动力学研究[J];土壤;2008年01期
20 何龙;邱兆富;吕树光;逯志昌;王治立;隋倩;林匡飞;刘勇弟;;三氯乙烯在不同土壤中的吸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环境科学;2012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海波;冶林茂;范玉兰;;三种土壤含水率测量方法的综合对比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综合探测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2 洪昌红;黄本胜;邱静;王珍;杨静学;徐敬华;;幼生桉表层土壤含水率变化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1水资源与水生态[C];2013年
3 于海燕;康绍忠;;西北旱区葡萄园土壤含水率空间变异性研究[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4 许秀英;甘龙辉;陶冶;黄操军;;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土壤含水率预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苑;郑莹莹;宋新山;;干湿交替对土壤氮循环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八卷)[C];2013年
6 周瑞平;王静;海春兴;;毛乌素沙地采煤塌陷程度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研究[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7 张爱英;崔秀兰;赵玉金;张善君;谢考现;;用土壤含水率法分析山东干旱[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分会论文集[C];2003年
8 王磊;龙涛;祝欣;田猛;林玉锁;李群;;用于土壤及地下水修复的多相抽提技术原理及其有效性评估方法[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9 程星;於芳;;喀斯特土壤水分变化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韩奎学;吴景峰;;土壤凝结水变化规律的初步探讨[A];中国水利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宇瑞;非饱和土壤介电特性测量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2 胡庆荣;含水含盐土壤介电特性实验研究及对雷达图像的响应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3年
3 杨德军;基于SPAC系统的土壤水动力学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戚春华;干旱半干旱地区牧草喷灌均匀特性与管网系统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5 郁晓庆;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电磁波在土壤介质中的传输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6 王敬贤;土壤中部分酚类污染物的光化学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王喜;汽油在土壤中运移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8 吕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PAHs在土壤—作物间迁移的阻控作用及机制[D];浙江大学;2011年
9 雷少刚;荒漠矿区关键环境要素的监测与采动影响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10 冯杰;水及溶质在有大孔隙的土壤中运移机制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武;基于近红外光谱和机器视觉的土壤含水率快速检测方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2 谢兵;生态水信息指标参数土壤含水率遥感反演[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3 刘斐;土壤含水率红外测量方法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4 孙凯男;土壤氡析出率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5 张桂清;不同土壤含水率条件下药用植物匙羹藤的生理生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付绍军;土壤电特性与电场杀虫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7 彭曾愉;土壤含水率及紧实度复合传感器的研究与开发[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冀海燕;高温储热过程中含湿土壤的热湿迁移特性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9 彭玛丽;北京广东土壤氡析出率初步调查与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刘继红;基于不同土壤转换函数构建方法的封丘县土壤水力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锟锋;8月份降水较历年同期偏少53%[N];青岛日报;2009年
2 记者 张红艳;我市喜降及时雨[N];菏泽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裴兴斌;快快行动抗旱保苗[N];宝鸡日报;2010年
4 金泉才李学共 王力;我省大部地区土壤封冻前期墒情较好[N];青海日报;2008年
5 YMG记者 姜晓 通讯员 王廷利 孟令远;今年土地“口干”人不渴[N];烟台日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赵梅 通讯员 李宇;繁星在江淮大地上闪耀[N];中国水利报;2013年
7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李洪文;保护性耕作:抗旱保墒效果明显[N];科技日报;2009年
8 鲁建民;土壤墒情如何?[N];酒泉日报;2009年
9 郝劲飞;融资 打井 精耕[N];农民日报;2001年
10 YMG记者 姜晓 通讯员 张振学 孟令远;我市农作物旱情解除[N];烟台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