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数学在个旧东区锡矿资源预测中的应用
【摘要】:
模糊数学是用定量的方法研究和处理模糊现象的一门数学学科,在地质学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论文是以把地质异常、成矿多样性及矿床谱系的联合分析研究作为矿产预测评价的“三联式”成矿预测理论为指导,以地质异常分析为基础,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云南个旧东区锡矿资源进行预测。论文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首先对个旧东区锡元素异常的阈值进行研究。由于在地质异常的研究中,确定阈值是至关重要的,本部分主要利用个旧东区锡元素的化探数据,根据模糊分布分别建立锡元素“异常”、“低值异常”、“中值异常”、“高值异常”及“特高值异常”等5个模糊集合的隶属函数,通过这些隶属函数的均值得到锡异常的阈值是20.82 ppm;低值异常的阈值为1.12 ppm;中值异常的阈值是6.89 ppm;高值异常的阈值为162.44 ppm;特高值异常的阈值为222.83 ppm。同时求出各个模糊集合的模糊度分别为0.10,0.30,0.18,0.29和0.26,它们都是比较小的数,说明所得阈值的合理性。
其次建立老厂东部锡含量与空间位置的模糊关系方程。利用个旧东区老厂东部地表锡含量的化探资料,将研究区域分成10个单元,选取4个作为已知单元其余作为预测单元。利用模糊含度方程建立预测单元与已知单元的锡元素含量的模糊关系方程,根据模糊关系方程的解,得出6个预测单元的锡含量分别是7.50 ppm,1.75 ppm,4.75 ppm,2.50 ppm,3.50 ppm,和2.50 ppm;而这6个单元锡含量的观测值分别是7.16 ppm,1.96 ppm,4.05 ppm,2.10 ppm,3.85 ppm和2.46 ppm;相对误差分别是5%,12%,15%,16%,10%和2%。
最后建立预测锡资源储量的模糊线性回归模型。根据锡矿资源储量二期报告的12个锡矿体,利用模糊聚类分析将其分成三类,对每一类分别建立矿体锡资源储量与矿体特征指标的模糊线性回归模型,再由建立的模型对5个作为预测矿体的锡资源储量进行预测,所得到的锡储量的预测值分别是2937.6吨,292.8吨,77吨,419.1吨,464.6吨,而实际值分别是3116吨,315吨,100吨,396吨,467吨;相对误差分别是6%,7%,23%,6%和1%。
|
|
|
|
1 |
赵鹏大,王京贵,饶明辉,李浩昌;中国地质异常[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
2 |
李德威,赵温霞,张天平,惠圣忠;滇中多尺度地质异常的构造背景场[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
3 |
范永香,曾键年,刘伟;论成矿预测的理论体系[J];湖北地矿;2004年02期 |
4 |
夏庆霖;;深部地质异常与深部找矿[J];矿物学报;2009年S1期 |
5 |
杨永华;一种异常组合分析方法及其在矿产预测中的应用[J];矿产与地质;1996年01期 |
6 |
杨永华;地质异常的有序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现代地质;1997年02期 |
7 |
王世称,孟宪伟;关于超大型矿床预测方法问题探讨[J];中国地质;1993年12期 |
8 |
陈永清,刘红光;初论地质异常数字找矿模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
9 |
王新武,陈丹平;粤北地区铀地质异常特征[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
10 |
官云章,程久龙,温兴林,于师建;特厚煤层条件下工作面地质异常电磁波CT探测[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11 |
张均,张晓军;川西北地区金成矿的地质异常控制[J];地质找矿论丛;2000年01期 |
12 |
汤军,赵鹏大,陈建平,项希勇,历青,张国信;用测井数据定量计算地质异常识别油水层的新方法[J];测井技术;2002年06期 |
13 |
唐宾;GIS支持下的金属矿产成矿预测简介[J];广西地质;2000年01期 |
14 |
赵鹏大,陈永清;地质异常矿体定位的基本途径[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
15 |
廖崇高,杨武年,徐凌,濮国梁;成矿预测中遥感与地质异常的综合分析——以兰坪盆地为例[J];地质找矿论丛;2003年01期 |
16 |
廖崇高,杨武年,徐凌,濮国梁;成矿预测中遥感与地质异常的综合分析——以兰坪盆地为例[J];中国地质;2002年04期 |
17 |
赵鹏大,陈建平,张寿庭;“三联式”成矿预测新进展[J];地学前缘;2003年02期 |
18 |
王自杰,赵鹏大;基于地质异常研究的矿产预测[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
19 |
刘光萍;周洁;王京贵;;关联度分析在研究不同时期地质异常分布特点中的应用[J];地质论评;2000年S1期 |
20 |
池顺都,周顺平,吴新林;GIS支持下的地质异常分析及金属矿产经验预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