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内蒙能源基地水体、植被演化特征
【摘要】:
鄂尔多斯处于黄河“几”字形内部,属于干旱半干旱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该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植被稀疏,地表沙化与水土流失严重,随着能源基地的经济高速增长,水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和能源基地建设的瓶颈。众所周知,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积极因素,是生态环境的“指示器”,植被的变化能够反映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研究地下水与植被盖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评价地下水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效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总结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利用landsat数据和美国航天局发布的最新MODIS NDVI(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数据,结合研究区内的气象水文观测资料,在区域大尺度范围内,对内蒙能源基地70年代至今生态植被和水体的空间分布和多年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
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上世纪60年代至2000年,无定河流域径流量与基流量变化呈下降趋势,对黄河径流量的减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基流量大小的空间分布沙漠地貌要大于黄土高原地貌。
(2)鄂尔多斯内蒙研究区内的湖泊从70年代末以来面积逐渐萎缩。湖泊萎缩量大小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高程相关,萎缩量大的湖泊大多分布在高程较大的区域,即区域分水岭附近;萎缩量小的湖泊分布在高程值较小,地势低洼地区,为区域的排泄地带。
(3)研究区内植被从1980年以来呈上升趋势,1980年至1990年好转幅度不大,1990年以后植被NDVI指数明显增加,植被变好趋势显著。年内植被从4月开始生长,7、8、9三月植被长势最好,植被春季生长的趋势要缓于秋后枯萎的速度。
通过对水体、植被以及气象、水文等因素的变化趋势分析,作者认为植被的增长是造成内蒙能源基地湖泊萎缩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