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工程建设层地质建模与环境质量评价
【摘要】:
城市地质学是研究与城市建设发展相关的地质条件、地质资源问题的科学,通过研究各种地质要素为城市发展所提供的资源、施加的约束条件和城市发展对各种地质要素所产生的影响,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提供依据。城市地质学作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学科,其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城市三维地质建模及信息化建设也逐步展开。通过三维地质模型进行城市地质学研究可以在三维空间情况下去分析利用现有的地质资源,避免因工程建设而引起的地质灾害发生,最大限度地促进并保持城市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同时为城市规划提出合理科学的建议。
本文依托“北京市多参数地质立体调查”项目,应用北京市多参数立体调查系统建立了北京市通州区工程建设层三维地质模型。模型包含了岩土类型、不良地质现象和水文地质等几个方面内容,并结合以往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的研究成果,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对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与评价。本文主要研究思路是:首先建立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数据库,运用GIS数据处理系统对地学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利用处理后的数据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其次,根据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特点,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对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进行工程适宜性分析评价,形成场地工程建设适宜性分区图和场地稳定性分区图;最后对研究区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问题进行预测分析,并给出岩土地基开发利用的合理化建议。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研究区的区域稳定性较好,场地条件优良,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仅在局部地区存在场地条件差和不良地质作用,因而,本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条件良好,有利于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研究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比较适宜于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
|
|
|
1 |
刘永娟;张治红;;城市建设对地质环境影响的分析与探讨[J];能源与环境;2010年04期 |
2 |
金江军;潘懋;屈红刚;王占刚;明镜;;三维地质建模及其在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7年03期 |
3 |
姜建军,贾跃明;亚洲与太平洋城市地质(FUGAP)第四次会议[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1999年02期 |
4 |
张先林;城市地质工作与可持续发展及其若干思考——以上海市为例[J];上海地质;2001年04期 |
5 |
金江军;潘懋;;我国地面沉降灾害现状与防灾减灾对策[J];灾害学;2007年01期 |
6 |
孙永福;;上海市城市建设与地面沉降[J];上海地质;1984年02期 |
7 |
洪昌富;;综合防灾减灾的安全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实施路径——以北川新县城灾后重建规划为例[J];灾害学;2010年S1期 |
8 |
肖玉律;城市地质与城市发展的关系[J];四川地质学报;1986年01期 |
9 |
张丽君;国际城市地质工作的主要态势[J];国土资源情报;2001年06期 |
10 |
庄育勋,杜子图,李友枝;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地质调查工作[J];地质通报;2003年08期 |
11 |
丁金;青岛市城市地质学术讨论会召开[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8年04期 |
12 |
伍素兰;城市地质数据管理与决策系统的设计方法[J];现代电子技术;1996年01期 |
13 |
李友枝,庄育勋,蔡纲,刘士毅,张振芳;城市地质——国家地质工作的新领域[J];地质通报;2003年08期 |
14 |
罗国煜,李晓昭,阎长虹;我国城市地质研究的历史演化与发展前景的认识[J];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1期 |
15 |
董德茂,吕金波;开拓北京城市地质环境调查的新思路[J];中国地质;2000年01期 |
16 |
缪林昌;潘华良;沙跃进;;建立岩土工程信息系统的设想[J];江苏地质;2008年01期 |
17 |
熊润清;杨家骑;谢振乾;杨建军;郑宁平;;西安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J];陕西地质;1992年01期 |
18 |
张阿根;城市地质与上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J];上海地质;2003年01期 |
19 |
甘德福;施存烈;张景辉;;上海城市规划与地质条件的关系[J];上海地质;1982年04期 |
20 |
谢东;伍文辉;;柳州风的特征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广西气象;200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