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再生水灌区地下水防污性能试验及灌溉区划研究

吴文勇  
【摘要】: 本论文以北京市平原区为主要研究区域,采取地下水水质普查、野外试验与模型改进相结合的方法,得出了主要污染物在包气带的迁移转化规律,量化评价了地下水水质与人类活动的相关关系,改进了DRASTIC模型的评分标准与权重,编制出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防污性能区划图,提出了北京市再生水灌溉利用分区。 开展了北京市东南郊再生水灌区地下水化学评价,建立了基于GIS的再生水灌区地下水水质基础数据库,得出了地下水碳酸平衡作用、氧化还原作用、淋溶作用、浓缩作用是决定了典型区地下水水质空间分布规律,发现近年来典型区地下水水质总体呈现改善的趋势,再生水灌溉未导致典型区地下水显著污染。空间变异性分析提出了硝氮、亚硝氮、铵氮、氯化物、高锰酸钾指数、总硬度等6项指标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为显著的指标。 开展了再生水灌溉条件下原位定点精细剖面试验,模拟长期(167年)再生水灌溉不会导致包气带剖面重金属含量显著增加,包气带剖面硝态氮易于迁移,包气带铵氮增加受粘粒含量影响较大,12m、18m包气带对总氮的去除率达到83%以上,对地下水TP含量的去除率达到99%以上,再生水灌溉(167年)条件下表层土壤盐分、土壤碱性具有增加的趋势,但是仍然在适宜范围内(0≤SAR≤10)。再生水长期渗滤条件下监测井(12m)pH值相比变化不显著,再生水在包气带的淋溶过程中盐分增加21%~30%、氯离子含量增加1.5%~16.1%,但是,监测井地下水TDS与对照井差异不显著,说明再生水灌溉对地下水盐分的影响与其它水源补给无显著差异。再生水长期渗滤条件下不同层位土壤PAHs含量变化不显著,与我国一些地区自然背景值相接近,多环芳烃污染源为石油源兼具燃煤污染的特征,可能源于大气降尘及历史污水灌溉,萘、菲、荧蒽、芘与其他组分相比具有更好的迁移性,包气带对多环芳烃的去除率达到95%,试验区域包气带防护性能良好。 研究绘制出北京市东南部再生水灌区地下水固有防污性能分区图,提出了土地利用类型、水位降深值评分标准及权重,确定包气带防污性分区阈值,建立了北京市平原区基于人类活动影响的地下水包气带防污性能区划模型(DARSILE),完成了北京市再生水灌溉利用区划,提出了再生水优先发展区、再生水适宜发展区和再生水禁止发展区,面积分别为11.6万hm2、4.8万hm2、15.8万hm2。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罗晓云;方勇刚;甘东科;;某炼油项目场地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与评价[J];中国水运(下半月刊);2011年03期
2 赵航;;锦州市地下水水源地防污性能评价研究[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年06期
3 许可;冯翠红;魏永霞;;永城市水源地潜水含水层防污性能评价[J];人民黄河;2010年06期
4 喻生波;屈君霞;;城市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J];甘肃科技;2008年06期
5 成胜权;;鹤岗市地下水防污性能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13期
6 李辉;陈鸿汉;何江涛;;湛江市浅层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吴文勇;刘洪禄;陈鸿汉;郝仲勇;师彦武;马福生;;再生水灌区调蓄工程对地下水盐分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9年12期
8 邢邦华,支秀珍,刘克明;城市污水处理厂再生水自然净化中诱变活性变化的观察[J];环境与健康杂志;1994年05期
9 陈立;城市污水回用于人工水体的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1999年09期
10 田魁祥,李惠英,李伟强,孙朋建,贡月玲;城市生活污水微型生态处理工程及再生水农业利用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1年04期
11 许京骐;城市污水再生与回用规划的制定与实施[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12 刘泽良;马洁;曹永哲;马军昌;郭云文;;浅谈人工湿地再生水水质净化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3期
13 元淑清;吕春光;赵主林;;浅谈如何发展城市再生水利用[J];内蒙古水利;2009年06期
14 张文超;张建新;白宇;甘一萍;;国内外污水再生利用发展分析[J];中国建设信息(水工业市场);2010年08期
15 小兵;;中水简介[J];涂装与电镀;2010年04期
16 宋涛;;浅析再生水深度处理工艺——以武宁县为例[J];中华建设;2011年05期
17 王平;张彩庆;;曝气生物滤池工艺除磷效果研究[J];河北化工;2011年09期
18 仇付国,王晓昌;污水再生利用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年01期
19 韩中华;;国外实施再生水回灌的启示[J];北京水务;2006年05期
20 ;世界最大的MBR工艺密云通水运行[J];中国建设信息(水工业市场);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旭;;高品质再生水管网输送PH指标升高问题分析[A];上海(第二届)水业热点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杨林林;杨培岭;任树梅;;再生水回用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A];2003年北京“水与奥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高文宝;耿翔远;李殿海;赵乐军;;再生水厂斜管沉淀池改造的相关研究[A];2011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年会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殿海;姜威;田嵩;石岐林;李晋;范玉宽;岳雪健;;再生水厂混凝沉淀工艺优化[A];2011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年会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唐福生;高文宝;;纪庄子再生水厂改扩建工程除盐工艺选择及运行效果[A];2011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年会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6 赵乐军;王秀朵;刘春光;颜炳魁;;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时富营养化趋势研究[A];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赵乐军;刘琳;唐福生;王秀朵;周雹;王舜和;王瑞;;关于五项再生水水质标准执行情况的讨论[A];2007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成立三十五周年纪念专集暨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常功法;王永仪;;市政污水与再生水消毒技术研究进展[A];二氧化氯研究与应用--2010二氧化氯与水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许波;;“MF+RO”处理工业污水再生回用工程[A];第五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品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雷一庭;;污水资源化制度的改革与完善[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文勇;再生水灌区地下水防污性能试验及灌溉区划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2 吕建波;改性滤料高速过滤技术用于再生水生产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张钡;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4 齐学斌;不同潜水埋深污水灌溉氮素运移及对作物影响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5 段雷;中国酸沉降临界负荷区划研究[D];清华大学;2000年
6 李梅;城市污水再生回用系统分析及模拟预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7 马进军;城市再生水的风险评价与管理[D];清华大学;2008年
8 张楠;用于高盐度再生水富营养化控制的蓖齿眼子菜克藻效应与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郭逍宇;再生水草坪灌溉生态效应及其评价[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少玉;西北内陆盆地水资源转化与开发模式及生态环境效应[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江;绿洲荒漠转变机制的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2 赵秀芳;地下水埋深对额济纳绿洲植被生态需水量的影响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3 王玲玲;城市再生水用于循环冷却系统水中微生物腐蚀控制[D];天津大学;2012年
4 徐丹;再生水调蓄库塘植物群落与水体氮、磷削减关系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5 林虎;再生水灌溉条件下水分与氮素迁移转化规律模拟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6 张晓楹;商代行政区划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7 崔超;天津地区再生水灌溉城市绿地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8 张静;再生水中弗氏柠檬酸杆菌对铜合金的腐蚀机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王鹤;具有再生再利用/循环利用过程的单杂质水网络分析与设计[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10 朱亮;榆林城区及周边地区地下水污染与防污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一峰 记者 赵晓强;锦州石化初级再生水质量行业领先[N];锦州日报;2009年
2 记者 张翰轩;京城中水公司 四项措施夯实再生水供水机制[N];首都建设报;2009年
3 记者 刘月月 通讯员 轩永利 刘巍;北京排水集团2亿立方米再生水成京城新水源[N];中国建设报;2008年
4 记者 罗昆娅;利用再生水每吨补7角[N];昆明日报;2009年
5 张一峰;锦州石化5年初级再生水千万吨[N];中国企业报;2009年
6 轩永利 邱锴俊;北京排水集团:构建再生水网络[N];中国水利报;2004年
7 ;天津港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年产再生水40万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8 ;北京市排水和再生水管理办法[N];北京日报;2009年
9 唐开文 通讯员 张红红;本市今年将利用再生水2.5亿立方米[N];北京日报;2005年
10 记者 孟德贺;天津工业园区用上再生水[N];中国化工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