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哈盆地红台2块凝析气田开发动态与增产技术研究
【摘要】:
本文以吐哈盆地红台2块凝析气田为研究对象,以大量现场生产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气藏地质特征、开发动态与产能评价以及气田增产工艺技术的综合研究,深化了对气藏地质和生产动态规律的认识,论文采用多种方法计算了气田和单井的动态储量,推导出了红台2块气田的“一点法”产能公式,开展了产能评价和合理配产研究,研制出了专门针对红台2块气田的压裂液体系配方并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压裂增产方案。
本文利用大量开发钻井、录测井、测试及地震资料,应用统计分析、小层对比等技术手段,系统研究了红台2块气田的构造、沉积、储层、流体性质与分布、温压系统等气藏地质特征,分析了方案实施后气田储量变化原因。论文重点研究了红台2块凝析气田的开发动态特征,主要表现为气藏压力持续下降、产量递减幅度大、弹性产率低。研究发现红台2块气田地层压力与累计产气量呈指数相关,根据采气曲线特征,可将气井分为相对稳产型、递减较快型和无稳产期型三种类型。论文采用物质平衡法计算了红台2块凝析气田的动态储量,分别采用产量累计法、流动物质平衡法和油压递减法计算了单井控制储量,并与容积法储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存在比较大差异的原因。论文利用凝析气田的开发理论,应用修正等时试井资料推导了红台2块凝析气田的“一点法”产能公式,在产能标定基础上,基于保护地层能量分析和气井最小携液流量的计算,研究了气井合理配产方案。论文重点研究了红台2块气井的压裂工艺技术,通过实验、模拟和现场实践,不断优化压裂规模和参数设计、材质优选,建立了专门针对红台2块气井的压裂液配方和压裂工艺技术体系。论文同时分析了红台2-15井气体钻井成败的原因,提出采用套管阀筛管完井、非透式可膨胀割缝管完井或实体筛管完井等新工艺、新技术,可以解决气体钻井的防砂问题。
本文对红台2块凝析气田压裂工艺技术的研究成果,现场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气藏地质和开采特征的研究成果,可供编制开发调整方案借鉴。
|
|
|
|
1 |
王大锐;CNPC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第三次学术委员会会议暨吐哈盆地油源研讨会在京召开[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年06期 |
2 |
周巧生,李占游;吐哈盆地西南缘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J];中国地质;2003年02期 |
3 |
逄玮;吐哈盆地水文地球化学分带与铀矿化关系浅析[J];新疆地质;1997年03期 |
4 |
刘林玉,陈刚,魏国彪,黄金山,周宝申,侯翠芬;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储集层岩石学特征[J];西北地质科学;1999年01期 |
5 |
卢延恩,纪友亮;吐哈盆地杜家台构造侏罗系生油岩热演化特征[J];矿产与地质;2000年01期 |
6 |
王保群;吐哈盆地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分析及远景预测[J];铀矿地质;2000年06期 |
7 |
杨殿忠,夏斌,吴国干;吐哈盆地西南部砂岩铀矿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J];中国科学D辑;2003年07期 |
8 |
秦长文,庞雄奇,蒋兵;吐哈盆地煤层气富集的地质条件[J];天然气工业;2004年02期 |
9 |
张运东,李宝芳,初志民,叶和兵,房德权;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沉积体系分析[J];中国煤田地质;1996年04期 |
10 |
李文厚,柳益群,冯乔,燕烈灿,冷胜荣,曹建路;吐哈盆地前侏罗系沉积相带与砂体的展布特征[J];西北地质;1997年02期 |
11 |
刘林玉,陈刚,黄金山,魏国彪,周宝申,侯翠芳;吐哈盆地鄯善弧形构造带碎屑岩的成岩作用[J];岩相古地理;1999年02期 |
12 |
刘兆生;吐哈盆地北缘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J];地层学杂志;2000年04期 |
13 |
赵彩绒,周建军,江志敏;叠前深度偏移在吐哈盆地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2年S1期 |
14 |
朱文斌,马瑞士,胡德昭,徐鸣洁;新疆觉罗塔格山与吐哈盆地的构造接触关系[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1年02期 |
15 |
张世奇,纪友亮,冷胜荣;吐哈盆地丘陵构造带中下侏罗统储层成岩演化特征[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
16 |
刘峰,李军,缪定云;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在吐哈盆地盖层评价中的应用[J];测井技术;2003年03期 |
17 |
郑圻森,李兵海,江国元;航测资料二次开发在吐哈盆地寻找可地浸砂岩型铀矿中的应用效果[J];铀矿地质;2004年02期 |
18 |
徐论勋,李建民,李景义;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烃源岩特征[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19 |
刘蓉蓉;黄美化;林子瑜;;对吐哈盆地地浸砂岩型铀矿有利成矿时期的探讨[J];世界核地质科学;2006年01期 |
20 |
本刊编辑部;;三塘湖火山岩油藏开发技术国内领先[J];新疆石油地质;2009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