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摘要】:
矿业城市是中国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的供应主体,近年来却面临着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强,环境污染持续加大,民生难题亟待破解的发展问题。2007年1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导全国范围内的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矿业城市转型探索正式向全国范围内的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推进。
论文首先对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矿产资源需求和重要矿产资源供给状况进行了分析;运用投入产出法、回归分析法等对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矿业的投资效应、产业效应、环境效应进行定量研究;对中国矿业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实质性问题进行了总结,即城市发展高度依赖国家政策推动、矿产资源开采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分散性的城市布局规律引发城市可持续发展危机。
在进行矿业城市基础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资源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其能力进行了定义,把矿业城市可持续能力划分为资源持续利用能力、经济持续发展能力、环境持续治理能力、民生持续实现能力、科技持续进步能力等五大方面,并对不同生命周期下的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含义进行探讨,以四象限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础,归纳了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演变路径;对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五大方面进行了指标量化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中国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32个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五大子能力评价后又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把32个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为五大类。通过分析得出矿业城市民生实现能力差,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定不强;经济发展能力依然是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资源在矿业城市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逐步淡化,但资源枯竭会削弱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结论。论文最后提出了提升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几大策略,即民生矿城策略、虚拟矿城策略、资源矿城策略、绿色矿城策略等。
|
|
|
|
1 |
周德群,龙如银;我国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出路[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
2 |
吕国平,刘法宪;矿业城市:调整生命周期 促进可持续发展——由“矿竭城衰”现象引发的思考[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年05期 |
3 |
夏英煌,张家义,袁光平;中国矿业城市发展道路的选择[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年07期 |
4 |
朱训;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础[J];资源.产业;2004年05期 |
5 |
陈佩富;对矿业城市规划的思考[J];中国工程咨询;2005年03期 |
6 |
杨玲;矿业城市研究综述[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年05期 |
7 |
王卓理;论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
8 |
王安建,王高尚;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矿业城市的持续发展——对矿业城市调查研究方法的思考[J];资源.产业;2001年11期 |
9 |
王文元;谋求矿业城市新发展[J];领导决策信息;2002年06期 |
10 |
刘祥,王立杰;四矿问题与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煤炭;2003年02期 |
11 |
张红,安成谋;甘肃省矿业城市发展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12 |
沈镭;论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转换战略[J];中国矿业;1998年03期 |
13 |
张以诚;我国矿业城市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
14 |
赵公正;矿业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实证分析——以山东省矿业城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01期 |
15 |
杨筠,全默;矿业城市发展问题探讨[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16 |
龙如银,周德群;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结构及其调控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3年02期 |
17 |
丁锋;我国矿业城市产业结构提升的思考[J];资源.产业;2003年06期 |
18 |
李春明,吴淦国;东北矿业城市产业转型模式探析[J];资源.产业;2003年06期 |
19 |
关凤峻,胡小平,蒋少华;矿业城市的持续发展,关键在结构调整[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1999年08期 |
20 |
朱明峰;试论矿业城市经营策略[J];资源.产业;200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