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车坳陷大北—克拉苏构造带油气成藏机制
【摘要】:近年来,库车含油气系统特别是库车前陆逆冲带的油气勘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发现了克拉2特大型气田和一系列重要含油气构造,从而使库车前陆坳陷成为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地区。有关该油气系统油气藏的形成,特别是成藏期和成藏史方面的研究,赵靖州、张鼐、秦胜飞、李慧莉等开展了较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然而,就库车坳陷大北油气系统的油气成藏期与成藏史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鉴此本论文主要研究库车坳陷大北-克拉苏油气系统的油气成藏期与成藏史,进而来研究库车坳陷大北—克拉苏构造带油气成藏机制。
在研究方法方面,鉴于库车油气田的油气藏形成的的多期性和复杂性,单-的研究方法很难对其成藏期作出准确判断,因而本项研究运用了生烃史法、包裹体测温法等成藏期研究方法,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交叉对比分析,以求对库车油气系统的成藏期作出较精细的研究和较准确的判定。限于篇幅,本文仅就其中几种主要方法的分析结果以及大北-克拉苏油气系统的埋藏史、成藏期研究的结论加以简要论述。
大北-克拉苏含油气区带具有多期成藏、多阶连续的成藏特点,与一般煤成气的成烃特点一致。有机包裹体显示存在2~3期油气充注,充注时间基本连续或部分重合:
第Ⅰ期充注为康村组沉积期(11~5Ma),以油为主,包裹体颜色与类型等反映油气成熟度不高。克拉2气藏虽存在该期油包裹体,钻探也发现了少量原油,但未发现油藏,可能与后期大量干气的注入有关,后者使得早期聚集的原油沿断层向上溢出,古油藏遭到破坏,西部拜城凹陷及周缘充注时间为康村组沉积晚期。
第Ⅱ期充注以油气为主,油少量,库车组沉积期(5~3.5Ma),大宛齐油田最早可能即形成于这一时期。
第Ⅲ期充注以气占绝对优势,出现固体沥青包裹体,说明是高—过成熟气,充注时间主要在库车组沉积晚期—西域组沉积期(距今3.5~1Ma),同样东部稍晚于西部。克拉2、克拉3、大北1等气藏均属该期形成的高—过成熟气藏。
|
|
|
|
1 |
王莉娟;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研究[J];地质论评;1998年05期 |
2 |
E.Roedder
,张兴春;流体包裹体分析——序和跋[J];地质地球化学;1992年01期 |
3 |
卢焕章;流体包裹体研究现状——全美第二届流体包裹体会议简介[J];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
4 |
池国祥;卢焕章;;流体包裹体组合对测温数据有效性的制约及数据表达方法[J];岩石学报;2008年09期 |
5 |
李秉伦;变生流体包裹体的研究[J];岩石学报;1985年04期 |
6 |
张增佑;;矿物流体包裹体加热均一时的反态现象讨论[J];矿物岩石;1989年03期 |
7 |
卢焕章;;全美第二届流体包裹体会议简介[J];岩石学报;1989年02期 |
8 |
刘德汉;肖贤明;田辉;卢家烂;闵育顺;;含油气盆地中流体包裹体类型及其地质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年04期 |
9 |
黄伟林;八十年代国外流体包裹体理论研究的某些新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1988年03期 |
10 |
张鼐;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有机包裹体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指示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年04期 |
11 |
RickC.Tobin,舒云涛;密苏里州东南部上寒武统邦特尔白云岩的成岩作用、热成熟作用及埋藏史:根据岩石学和流体包裹体证据解释其热成熟史[J];地质地球化学;1994年01期 |
12 |
徐九华,谢玉玲,邹一民;流体包裹体成分研究中某些尖端技术的应用进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8年03期 |
13 |
马茂艳,姚多喜;利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油气成藏期次——以塔里木盆地英南2井为例[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14 |
王丽君,徐九华,谢玉玲,朱和平,陈绪松;地幔岩流体包裹体的稀土元素初步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2年04期 |
15 |
李本超,贾蓉芬;流体包裹体中的有机成分及其应用[J];地质地球化学;1987年07期 |
16 |
常兆山;流体包裹体各相体积测定的现状和探索[J];地球科学进展;1995年06期 |
17 |
徐国庆;;第十五届国际矿物学大会流体包裹体分会学术活动简介[J];国外铀金地质;1991年02期 |
18 |
D.I.Norman;F.J.Sawkins;程小林;;流体包裹体中挥发组分的质谱仪分析法[J];地质科学译丛;1988年03期 |
19 |
卢焕章;全美第二届流体包裹体会议简介[J];地质地球化学;1989年02期 |
20 |
李昌存,刘瑾旋;流体包裹体在油气地质中的应用──以喀什凹陷为例[J];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6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