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耕地等级提升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
土地整理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农用地分等定级是科学评定土地质量等级的方法。将土地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引入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模拟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方案实施前后土地质量等级变化情况,进而优化工程设计内容及重点工程布局,可以定向提升土地整理项目区土地等级,为合理调整土地权属,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本文以海伦市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土地整理项目为例,探索了农用地分等定级方法在土地整理规划设计过程中的应用,以土地质量等级评价成果为依据,优化工程建设内容和布局方案,全面提升了项目区土地质量,并探索了土地质量评价成果在权属调整等方面的应用。
构建了基于大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图的项目区农用地质量等级评价体系,对项目区土地分等定级因素和权重进行了调整。分等因素增加了灌溉条件,剔除了障碍层深度、pH值等因素;定级因素增加了田块形状、耕作距离、距农产品市场距离等因素,并对分等定级各因素权重做了修正。采用重新设计的分等定级因素及权重精细化评价了项目区土地质量等级。
探讨了土地质量等级各影响因素和土地整理工程内容的相互关系,明确项目区土地质量等级提升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灌溉条件不完备、田间排水不畅,道路标准低。以此为突破口,设定初始规划设计方案,引入因素优先度概念,优化了工程内容和布局,提出了土地整理规划方案和单项工程设计标准,形成了土地整理全过程的土地质量等级提升方案。
研究成果应用于项目区,整理前后土地自然等别由7等提高到9等,土地级别由7级提高到10级。优化后的项目区工程建设内容和布局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工程建设的效益,提高了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依据整理后土地质量评价成果,对项目区西北部沿伦村、兴伦村和边伦村的土地所有权界线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土地权属界线走向比较规则,明显减少了集体用地纠纷,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方便了村民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