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矿集区地壳导电性结构与成矿作用
【摘要】:
白银矿集区位于北祁连造山带东部,成矿时期的地质环境属于拉张作用下大陆裂谷型,是以海相火山作用为特征的铜金属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典型代表。针对白银矿集区前人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在矿集区地质背景、成矿火山岩性质、成矿火山机构、成矿模式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一致的认识。随着对矿集区成矿作用的深入研究,发现成矿作用与地壳深部物质的运移有直接的联系,所以白银矿集区深部地壳电性特征的研究十分有助于矿集区成矿机理的深入认识。
本论文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白银矿集区内完成的一条大地电磁测深(MT)剖面为依据,利用先进的大地电磁数据处理技术完成了实测数据的处理,并对处理完的数据采用合理的反演算法进行二维反演,得到剖面所在区域的壳幔电性特征分布模型。
结合研究区域的地层性质、岩石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特征、构造演化、成矿地质特征等因素,对反演获得的地质模型加以分析。通过分析认为研究区域地下深度60km的范围内,基本由3个电性层构成,分别是浅部低阻层、上地壳高阻体、下地壳高导层,并结合岩石物理导电性质对电性层加以分析。
经过对白银矿集区地壳导电性一定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白银厂矿田深部成矿机制、成矿时期的地质条件,认为研究区域内,上地壳范围内剖面中部出现低阻柱状体有深层的研究意义,它与下地壳的高导层在电性结构上有着联通的作用,它的存在使得下地壳与上地壳之间有了明显的联系。该低阻柱状体的形成原因可能是与深部大的断裂有关,也可能是矿集区在成矿时期岩浆作用与幔源的通道,成矿作用改变了岩石的物理性质,使通道附近的岩体矿化,具有良好的电性条件。无论它是深部断裂还是岩浆作用的通道,都说明它与幔源物质有直接的联系,它在成矿作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