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地震勘探中有关数学近似问题的研究

王迪  
【摘要】: 地震勘探是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本文通过地震勘探领域动校正、Zoeppritz方程、转换波抽道集这三方面问题的分析,研究地震勘探领域目前所应用的各种近似公式与精确解的相对误差,为合理利用近似公式提供依据和参考。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地震勘探的基础知识,然后根据物理-数学模型求解精确解,分析近似公式,讨论近似公式和精确解的相对误差,最后对结果进行总结。具体结论如下: 1)通过对动校正相对误差分析,发现偏深比越大,相对误差越大,并且高阶近似的相对误差小于低阶近似的相对误差;偏深比在0~2范围内,一阶近似相对误差低于25%,二阶、三阶近似相对误差低于10%。从精度提高程度和计算量的角度考虑,二阶近似更适合用于普遍计算。 2) Zoeppritz方程的精确解表达式极其复杂;当入射角达到临界角后,反射系数变为复数,其辐角为反射系数相角,能量发生突变;针对Ostrander、Goodway模型,相角与入射角有一定的变化关系,随着入射角的增大,相角的幅度也逐渐增大,且类似于线性关系;相同入射角,对的同一切片,反射P波速度与反射S波速度比越大,低误差范围越大;相同反射纵横波速度比,对的同一切片,入射角越小,低误差范围越大;相同入射角,相同反射纵横波速度比,越趋近于0,低误差范围越大。 3)转换点坐标的精确解并不是很复杂,以现在的计算机能力可以较快求解。但是,相对已有的近似公式,它的计算量还是比较大。当大批量的转换波资料生产处理时,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在已有的近似公式中,一阶近似的相对误差最大(14%以内),Thomsen近似公式效果最好(1.1%以内)。当然,迭代公式的精度也很高,但是由于迭代次数的增加会增加计算量,反而增加计算机运行时间。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凌云;;应用Radon变换消除多次波[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年04期
2 何兵寿;张会星;彭苏萍;;共转换点道集的抽取与转换波时变静校正[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年06期
3 余宪国,白兆学;采区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4年03期
4 田仁飞;曹俊兴;杜兴忠;;射线平均速度对反射波时距方程简化的效果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05期
5 钱荣钧;;P-SV转换波勘探和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9年06期
6 姚逢昌;刘雯林;梁青;韩文杰;;横向预测技术在储层研究中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1年01期
7 王庆海,崔占荣;试论金属矿地震勘探技术[J];物探与化探;1993年05期
8 崔若飞,朱华荣,耿力,方钢,朱芳香,戚敬华,程建远;地震多元参数综合解释煤层结构[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3年03期
9 梁光河,蔡新平;地震勘探在山东蓬家夼金矿深部预测中的应用[J];矿产与地质;2001年06期
10 凌云;塔里木盆地岩性地震勘探技术[J];中国石油勘探;2003年01期
11 叶友龙;;卫星遥感影像图在野外地震勘探中的应用[J];物探装备;2005年04期
12 王伟;曹志勇;杨德义;李宇;;黄土塬区特殊观测系统的设计及应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S2期
13 ;石油工业部在成都召开横波地震勘探方法技术讨论会[J];天然气工业;1982年03期
14 黄光远,傅国华,邱忠坊;地震勘探问题的一种新模型及其算法[J];地球物理学报;1986年05期
15 黄光远,许闻天,傅国华,邱忠妨,杨宝哲;地震勘探的一维反射波成像[J];应用科学学报;1986年02期
16 金咸熙;;在频率域利用边界元法求解地震勘探中的正反演问题[J];工程力学;1987年04期
17 欧庆贤;论高分辨力地震勘探——要迅速普及发展高分辨力地震[J];石油物探;1991年01期
18 陈遵德,傅旦丹;用奇异值分解法估算多道地震记录信噪比[J];石油天然气学报;1993年03期
19 ;新书简介[J];CT理论与应用研究;1993年02期
20 ;石油知识及术语[J];石油仪器;199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秀荣;孟宪德;;反射点离散性对山区地震勘探的影响[A];山东地球物理六十年[C];2009年
2 王丹;;陆上水域地震勘探采集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马骋;江耕;熊剑平;贾惠波;;大型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研发[A];第八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王庆海;华东一;戴呈祥;;金属矿地震勘探技术探讨[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5 刘银斌;吴如山;李幼铭;;井间地震勘探中地震波的传播和散射[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6 胡天跃;;一种有效消除多次反射波的方法[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7 王培茂;刘财;;地震勘探中联合数据压缩技术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周继宏;姜义亭;黄文新;;地震勘探及声波测井物理模型实验系统[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9 姚陈;陈祥国;;地震勘探发展与三维矢量波场[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吴钦宝;王真;许崇宝;;地震资料现场处理技术的应用[A];煤矿物探学术论文集(2007)[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陆扬;辽河油田水陆过渡带高精度地震勘探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张正峰;基于高精度定位的地震勘探采集处理一体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王俊秋;可控震源金属矿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与试验[D];吉林大学;2013年
4 胡朝元;薄煤层三维地震勘探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5 吴宁;基于Trace变换理论的地震勘探资料面波及随机噪声消减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马仁安;基于微机的三维地震数据可视化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7 于光明;利用三维三分量地震数据预测煤层裂隙[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7年
8 岳延波;渤海湾盆地月海合作区块地震高分辨率处理与解释应用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9 何现启;EDA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特征及参数反演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姜修道;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综合解释[D];长安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瑞强;煤矿采空区的地震波场特征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高鹏;公路活断层与地裂缝调查地震探测方法技术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3 王迪;地震勘探中有关数学近似问题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冯国磊;煤矿盗采监测系统的示范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段卫星;山地地区地震勘探采集与处理技术[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6 王晓辉;地理信息系统在地震勘探及油井管理中的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年
7 潘树林;地震资料采集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8 王玉英;地震勘探信号降噪处理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9 王福宝;胜利物探地震勘探施工技术风险管理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10 金念;夯击震源地震勘探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雅男 郭泽清;丹山—石湍地震勘探项目野外采集工作正式开始[N];中国石化报;2009年
2 马琳;河南油田周口地区重上地震勘探[N];中国石化报;2009年
3 张芳;江汉油田今冬明春地震勘探启动[N];中国石化报;2004年
4 王斌成 韩铁;安徽局物测队物探主业实现首季开门红[N];中煤地质报;2005年
5 孙克;江苏油田年度地震勘探拉开序幕[N];中国石化报;2006年
6 孙克 刘彤举;江苏海安凹陷地震勘探进展顺利[N];中国石化报;2007年
7 李金水;地震勘探决战天山南[N];中国石化报;2007年
8 赵日月;吉林局物探公司城市地震勘探又获新突破[N];中煤地质报;2007年
9 曹莉敏;国产地震勘探软件推广应用取得进展[N];中国石油报;2008年
10 叶东蕾;我国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实现专利崛起[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