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四子王旗地区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带及其构造意义
【摘要】:
内蒙古中部地区构造上属于兴蒙造山带和华北板块北缘,是研究北方造山带古生代地壳增生演化的重要地区,该区出露有大量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在空间上以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为界,分为南北两条近东西向的岩浆岩带,但前人对其研究较少。
本文在区调填图的基础上,选择四子王旗地区代表性的岩体进行详细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共获得13个锆石LA-ICP-MS U-Pb年龄:哈达敖包闪长岩508±10 Ma、活佛滩闪长岩331±5 Ma和323.1±3.4 Ma、西圪旦辉长岩302±2 Ma、北极各正长花岗岩264±3.4Ma,阿玛乌苏花岗闪长岩267±9Ma、乌尔塔高勒庙角闪正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及侵入其中的石英脉分别为271±18 Ma、256±3Ma、261±2Ma和230±12Ma、布龙二长花岗岩239±4Ma、格尔图白云母正长花岗岩和白云母二长花岗岩脉为238±6Ma和224±8Ma。结合区域资料,将研究区古生代-早中生代的岩浆作用划分为4个时期:早古生代(508~420Ma)、石炭纪-早二叠世(340~281 Ma)、中二叠世-早三叠世(281~245 Ma)和中-晚三叠世(239~203 Ma)。
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哈达敖包岩体、白乃庙变质火山岩和西圪旦岩体具有岛弧岩浆特征,是不同时期洋壳俯冲的产物;活佛滩岩体具有类似大陆碱性玄武岩的性质,可能形成于弧后拉张环境;北极各岩体、大庙-阿玛乌苏岩体广泛发育暗色镁铁质微粒包体,是岩浆混合形成的I型花岗岩,乌尔塔高勒庙角闪正长岩为碱性A型花岗岩,这三个岩体与俯冲板块断离引起的岩浆底侵作用相关,代表同碰撞-碰撞晚期背景;乌尔塔高勒庙二长花岗岩具高Sr低Y特征,暗示为起源于加厚地壳,形成与碰撞后环境;格尔图白云母正长花岗岩属强过铝花岗岩(A/CNK≥1.1),具明显的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是分异岩浆与流体作用的结果,可能经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非真正意义上的S型花岗岩,属于造山后岩浆热事件,应代表造山的结束。
对内蒙古中部地区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拼合时间应该为280~260Ma之间,南北岩浆岩带的岩石组合及活动期次大致可以对比,支持以索伦-西拉木伦一线作为缝合带最终位置。
|
|
|
|
1 |
佘宏全,徐贵忠,周瑞,王艺芬,颜丹平,杨振德,杨忆;内蒙东部红花沟金矿田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对金成矿的控制作用[J];现代地质;2000年04期 |
2 |
邵济安,张任祜,韩庆军,张履桥,乔广生,桑海清;内蒙古喀喇沁堆晶岩捕虏体和寄主闪长岩的同位素年龄[J];地球化学;2000年04期 |
3 |
邵济安,韩庆军,张履桥,牟保磊;内蒙古东部早中生代堆积杂岩捕虏体的发现[J];科学通报;1999年05期 |
4 |
王在霞,张玉成;四川早中生代聚煤古地理及含煤建造特征[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2年05期 |
5 |
韩庆军,邵济安;内蒙古喀喇沁地区早中生代闪长岩中麻粒岩捕虏体矿物化学及变质温压条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
6 |
毛建仁,胡青,许乃政,谢芳贵,陶奎元;闽西南地区早中生代汤泉岩体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地质学报;2003年03期 |
7 |
李超;王岳军;范蔚茗;彭头平;陈新跃;;江汉盆地东部早中生代沉积地层碎屑云母成分:对大别高压-超高压岩石暴露作用的约束[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6年03期 |
8 |
王涛,郑亚东,刘树文,李天斌,马铭波;中蒙边界亚干变质核杂岩糜棱状钾质花岗岩——早中生代收缩与伸展构造体制的转换标志[J];岩石学报;2002年02期 |
9 |
秦建义;张欣宇;;辽宁中部早中生代地层及找煤远景评价[J];中国煤炭地质;2008年02期 |
10 |
;北极西部盆地早中生代地球动力学和油气潜力[J];海洋地质动态;1996年10期 |
11 |
王岳军,廖超林,范蔚茗,彭头平;赣中地区早中生代OIB碱性玄武岩的厘定及构造意义[J];地球化学;2004年02期 |
12 |
邵济安,韩庆军;内蒙古东部早中生代壳幔过渡带──捕虏体岩石高温高压下弹性波速度实验证据[J];中国科学D辑;2000年S1期 |
13 |
韩庆军,邵济安,周瑞;内蒙古喀喇沁早中生代闪长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其成因[J];岩石学报;2000年03期 |
14 |
彭头平,席先武,王岳军,彭冰霞,江志敏;湘东北早中生代花岗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4年03期 |
15 |
郭锋,范蔚 ,林舸;湘南前寒武纪地壳性质与早中生代玄武岩浆底侵作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8年S1期 |
16 |
邵济安,韩庆军,李惠民;华北克拉通早中生代麻粒岩捕虏体的发现[J];中国科学D辑;2000年S1期 |
17 |
于祥权;;黑龙江省东部早中生代火成岩研究现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9期 |
18 |
张成立;王涛;王晓霞;;秦岭造山带早中生代花岗岩成因及其构造环境[J];高校地质学报;2008年03期 |
19 |
武广,李忠权,李之彤;辽西地区早中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J];矿物岩石;2003年03期 |
20 |
渠洪杰;胡健民;李玮;高山林;张英利;刘健;崔建军;;新疆西北部和什托洛盖盆地早中生代沉积特征及构造演化[J];地质学报;200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