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贫困脆弱性统计测度和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贫困,作为世界经济三大难题之一,长期以来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贫困干预政策都是基于事后的状况,认为只有家庭实际的福利水平处于贫困线以下才处于贫困状态,这种事后的贫困指标没有考虑到现阶段不贫困的家庭在未来遭受某种风险冲击后也有陷入贫困的可能,所以世界银行在2001年正式提出贫困脆弱性这一概念,贫困脆弱性可以预测家庭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针对家庭的动态贫困状况进行事前的预测,以此来弥补静态贫困线的滞后性。准确识别各类脆弱性家庭,实施准确靶向的减贫帮扶政策,对于今后的扶贫工作意义重大。本文依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2012、2014和2016三年数据,利用对数线性模型和可行性最小二乘法(FGLS)估计家庭人均支出的期望值,然后按照预期的贫困脆弱性(Vulnerability as Expected Poverty,VEP)方法测度了中国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并对贫困脆弱性进行分解。最后,利用逻辑回归模型分析了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将FGT指数的变动分解运用到贫困脆弱性的动态分解中。本文实证结论如下:(1)中国农村家庭的贫困状况逐年改善,长期贫困发生率逐年下降,短期贫困发生率逐年上升,且短期贫困家庭的增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小于长期贫困家庭的减少所造成的正面影响。(2)从时间上看,中国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逐年降低;从地域上看,贫困脆弱性由东到西逐渐上升;从家庭脆弱值的大小来看,高脆弱家庭占比始终大于低脆弱值家庭。(3)农村家庭的整体脆弱性发生率波动上升,农村家庭贫困发生率始终低于贫困脆弱性发生率,低的消费均值型的脆弱值始终大于高的消费波动型的脆弱值,但高的消费波动型脆弱性(High Variance of Consumption,HVC)取代低的消费均值型脆弱性(Low Mean of Consumption,“LMC)逐渐成为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主要原因,其中现在不贫困、预期不贫困但脆弱的家庭是其主要组成部分。(4)中国农村家庭长期脆弱发生率以及返脆发生率逐渐降低,脱脆发生率略有上升。长期脆弱效应的不断下降是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降低的主要原因,返脆效应始终大于脱脆效应,也就是说没有长期脆弱效应的降低,中国农村家庭的脆弱性会持续变高。(5)家庭收入、健康水平以及人力资本投资对于降低农村家庭脆弱性具有显著作用。对于资源禀赋不足的家庭,单纯地增加收入或者消费不能从根本上降低该家庭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而对于风险冲击所造成的贫困脆弱性,可以通过增加家庭收入或者消费降低脆弱性。最后,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FGT指数的变动分解运用到贫困脆弱性动态分解当中,将基期和报告期贫困脆弱性的变动值分解为脱脆效应、返脆效应以及长期脆弱效应。结合上述三项分解效应,对中国农村家庭各效应的发生率以及不同时间和空间下中国农村家庭各效应的具体变动情况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