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项目实施中医院与社会组织的协同合作研究
【摘要】:医疗服务就一般意义而言,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服务两大类。其中,非物质形态的服务主要包括服务态度、承诺、医疗机构形象、公共声誉等。该类服务可以给病人带来附加利益和心理上的满足及信任感,与物质形态服务之于患者的需求满足感等量齐观。当前,伴随追求价值评价体系的建立,医生更多地追求单方面的个人升级指标,导致对患者非物质形态需求的日渐忽略。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医疗服务领域中关于非物质形态服务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该问题的解决,除医疗结构及从业人员努力外,还需要医院与社会公益组织、从业人员与志愿者、治疗方案与社会服务项目的协同联动,方可在组织层面、管理层面、人员层面系统解决该问题。现阶段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多种公益项目在医院开展起来,但对于我国大多数医疗机构来说,公益项目在医院的管理和发展仍处在探索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缺乏明确法律条文、缺乏周资金投入、自我管理与发展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以北京市S医院志愿服务部为例,运用行动研究的研究方法,结合本研究的具体情况,研究者进入医院当中,参与医院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组织进行研究。选取提供志愿服务的公益项目,提供基金救助的公益项目,医院相关负责人,患儿家属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了解社会组织与医院合作的基本情况,收集分析社会组织与医院合作的各个阶段遇到的具体问题。通过分析北京市S医院与社会组织协同合作开展公益项目的过程,并对志愿服务部的相关人员及社会组织相关人员的访谈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医院与社会组织协同合作的经验,同时也发现当前社会组织与医院合作的过程中的问题,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医院与社会组织协同合作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建立更完善的定期沟通机制,在项目落实过程中明确具体权责,责任到人到事,志愿者管理不到位和志愿服务水平不高缺乏医务社工专业的力量介入。梳理S医院与社会组织协同合作要点:探究合作过程,总结S医院与社会组织协同合作经验,通过本研究为其他医院与社会组织协同合作开展公益项目提供经验与借鉴,也为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公益项目中探索一些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