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
【摘要】: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发展相辅相成,经济发展为社会保障注入了资金来源,夯实了社会保障发展所需的物质基础,社会保障发展是经济高效增长的助推力,通过收入再分配机制保障了社会公平,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社会保障水平是衡量国家(地区)社会保障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在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大环境下,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效果也呈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各地区社会保障水平因经济实力悬殊出现了高低不一的现状,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水平未表现出协同发展趋势,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不仅会加重经济发展压力,而且不利于充分调动劳动积极性,滋生一批闲置劳动力;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既不能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也无法充分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有悖共享经济发展理念。因此,只有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才能促进经济和社会保障两者之间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各项作用机制。由此,探究社会保障水平现状和度量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对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回顾社会保障相关理论和概念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对我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进行了分区域研究。首先从整体上概述了国内外社会保障研究现状,确定了社会保障支出口径,其次利用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指标对我国各地区进行聚类划分,并对划分出的区域分别从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率、社会保障支出结构、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和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五个方面对其社会保障水平现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发现各类区域社会保障支出绝对额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率表现为不断变动状态,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波动幅度越明显;对于社会保障支出结构方面,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社会保险支出比重和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差距较大,反之,两者之间的差距较小;从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和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可以看出,经济发展速度跟不上社会保障水平增长速度,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两者未体现出良好的适应性。最后通过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模型,利用各类区域2003—2017年社会保障相关数据,测算出各类区域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并与社会保障实际水平进行对比研究,结论显示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结构老龄化、社会保险项目支出地区差异及不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是引起社会保障实际水平与适度水平之间有出入的重要因素,未来应加快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降低老年抚养比、提高社会保险项目统筹层次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四个方面措施的有效实施,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使社会保障水平进入到适度的区间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