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我国污染减排的财税政策研究

陈海华  
【摘要】: 长期以来,以巨大的资源耗用和环境破坏为代价,我国经济发展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5%。其中,环境污染占了非常大的比重,环境污染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鉴于此,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总体目标,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所在。 由于环境的外部性和准公共物品的特点,污染减排需要政府发挥更大的调控作用,政府调节的经济手段无疑给污染减排提供了多种选择,而在所有的经济手段中,财税政策的重要性非常明显,合理运用财税政策,不仅有利于经济增长,而且,对于环境保护、污染控制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财税政策与污染减排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深化和发展环境保护、污染减排理论和财政税收调控理论,而且对及时调整、完善我国现行的财税政策,更好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对污染减排财税政策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基础上,依托可持续发展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构建了污染减排的政策选择模型,论证了财税政策是推动污染减排的重要经济激励手段,随后借鉴国外污染减排财税政策的成功经验,立足我国国情及污染减排财税政策现状,从财税角度为实现我国污染减排目标提出相应的思路和政策建议。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污染减排的政策选择模型研究。 (2)推动我国污染减排的财税手段和市场手段的比较研究。 (3)国外污染减排财税政策实践经验和启示。 (4)我国污染减排实施状况及其财税政策现状。 (5)构建我国污染减排财税政策体系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 (1)结合当前我国的国情,应当运用经济手段加大对污染减排的推动作用,而在所有的经济手段中,财税手段的作用更加明显。 (2)必须建立污染减排投资增长机制,创新污染减排财政资金的投入机制,加大对污染减排的财政投入。 (3)对我国污染减排相关税制进行调整,加大对污染行为的财税惩罚力度,对推动污染减排实施的行为给予税收优惠。 (4)实施区域差别化的污染减排财税政策,加大对中西部等落后地区污染减排财政投入及税收优惠力度。 (5)单一的财税政策不足以达到污染减排的激励目的,政策之间需要相互的配合,同时必须配之以相关的政策措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加大污染减排工作力度 促进湖北跨越式发展[J];世纪行;2011年08期
2 张君;;“十二五”节能减排指标继续增加 机制更加完善[J];能源与节能;2011年02期
3 张敏健;陆继来;王燕枫;;服务江苏环保,投身污染减排——论省环科院在江苏省污染减排中的作用[J];污染防治技术;2011年03期
4 ;把减排倒逼压力化为转型动力——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在全省节能减排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年07期
5 李哲;;完善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建议[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1期
6 邹月明;;锦州市污染减排信息管理系统方案设计[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年06期
7 赵富春;沈志刚;;石化企业污染减排分析与展望[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0期
8 包丽颖;张琴;赵华林;邓文生;关婧;郁亚娟;;污染减排预警系统设计[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7期
9 朱晓玲;;污染减排对城市降水和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J];北方环境;2011年07期
10 蓝波;;推动河池市有色金属产业加速发展财税政策支持研究[J];市场论坛;2011年07期
11 王宏亮;徐俊华;;看经济大省减排的信心和决心——河北探索特色污染减排之路纪实[J];环境保护;2011年14期
12 ;延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延安市2011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的通知[J];延安市人民政府政报;2011年05期
13 张宏;;热注行业如何以科学手段实现安全、健康、污染减排[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年21期
14 刘小江;王斌儒;李中和;杨建民;;浅论长庆油田陇东油区清洁发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8期
15 刘麟玮;刘浩瀚;李其深;;低品位油藏经营财税政策调研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7期
16 袁向华;王洪起;王晓乔;;电动交通工具的污染减排及对策[J];北方环境;2011年05期
17 邱桂杰;彭辉;;我国企业污染减排动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1年01期
18 周暉;;关于编制“十二五”环保规划的思考[J];污染防治技术;2011年03期
19 张仁志;;“十二五”减排挑战与对策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0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十二五”污染减排重点工程(第一批)的通知[J];宁波市人民政府公报;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云凤;;财税政策:“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C];2011年
2 袁梅;;“十二五”污染减排的思路与对策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3 吴云;;工业园区污染减排的生态化设计[A];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王金山;;在全省污染减排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A];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促进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研究[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吴强;贾娜娜;;促进“绿色北京”建设的财税政策体系创新[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7 郭金龙;;在全省污染减排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A];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马召坤;王新国;贾杰林;王海勇;;关于“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一点思考[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9 古建芹;李金荣;;建立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财税政策机制研究[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10 杨东德;滕兴华;;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财税政策研究[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德升;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年
2 龚志坚;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下的财税政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黄剑雄;财税政策与城市反贫困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4 梅迪;统筹城乡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5 陈盛伟;中国农业保险制度建设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6 张元军;政府间税收竞争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7 彭高旺;促进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8 钱淑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其财税政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9 安宁;支持我国工业产业升级的财税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10 孙米强;我国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玲;金融危机背景下促进我国就业的财税政策选择[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2 张跃瑗;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贾荣娜;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4 陈海华;我国污染减排的财税政策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09年
5 赵宇亮;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财税政策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0年
6 谭洪清;风险投资业发展中的政府财税政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2年
7 芦运莉;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吴小平;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财税政策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9 邱德;促进西部大开发的财税政策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10 王耀强;调整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财税政策[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经;制定全面财税政策 促进污染减排实施[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古宁;把污染减排工作当作重中之重[N];嘉兴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徐栋 通讯员 王勇;环保部督查地区污染减排工作[N];阿克苏日报;2010年
4 记者 张庆飞;国家检查组来我市核查污染减排工作[N];长白山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司建楠;环保部公布2009年度污染减排红黑榜[N];中国工业报;2010年
6 记者 王翔 实习生 张睿;我市召开污染减排攻坚动员会[N];邯郸日报;2010年
7 记者 蔺津;我区获中央污染减排专项资金1778万元[N];华兴时报;2010年
8 记者 徐朝晖 实习生 吴慧;我市“十一五”污染减排加压攻坚[N];金华日报;2010年
9 记者 曹爱方 实习生 周敏艳 通讯员 谢小诚;“十一五”污染减排目标实现在即[N];宁波日报;2010年
10 林涛 张毅荣 记者 骆辉;全面完成污染减排目标任务[N];南昌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