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承的重新定位——《灶神之妻》后殖民解读
【摘要】:
谭恩美是著名华裔美国小说家,她的成名作《喜福会》在1989年问世以来,获得多个奖项,好评如潮。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对于她的第二部作品《灶神之妻》的研究就少得多。本文选择这一文本,围绕着中国传承在小说中的重新定位这一主题,运用后殖民文学批评理论进行解读,论文旨在展现华裔美国作家美国经历的一个侧面,促使人们对中国传统进行反思。
本文将中国传承置于东方主义话语的文化背景进行审视,运用霍米·芭芭的“第三空间”和罗伯特·荣格的“混合的双重性”概念,对谭恩美如何重新定位她的中国传承进行阐析,解读作者的意图,和小说标题的双重内涵。本文认为女作家在美国东方主义话语中是一名反东方主义者,体现在她对中国传承的重新认可,而非不加分辨的抛弃。同时她以自身的美国背景对中国传承进行修正,体现了作者在宿主文化中新生活的需要,移民文化或错位文化有选择地适应宿主文化,融合,演变而形成一个新的文化,一个既同家园文化和宿主文化有关但又同他们截然不同的文化。这种跨文化的过程被描绘成混杂性。由于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族裔散居者的身份被不断更新和转换。《灶神之妻》中的中国传承就是随之而生的新文化。它是一个动态的对象,对其重新定位意味着对新一代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重新定位。他们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而是属于东西方边缘的“第三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