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达语言维度观及其哲学关照
【摘要】:
本文在前人从哲学和语言学路向对明达语言(metalanguage)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了明达语言维度观(a dimension view of ML),并以此视角审视语言哲学里的三个重要而又具有争议的话题:a)语言与实在的关系;b)语言与心智(mind)的关系;c)语言的不完备性。对每一个话题,本文都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本文共7章,可分为4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第1、2章构成,介绍本研究的背景。第1章是导言,给本研究的对象“明达语言”下定义,交代本研究的动机、目的、研究思路和全文结构。广义上,我们将明达语言定义为至少前设了一个语言成分的任意语言成分,明达语言可以是自然语言也可是人工语言。在具体语言使用中,我们将明达语言定义为在某一语境中语言使用者有意识地用来处理语言的语言。对象语言和明达语言是一对关系词。第2章是文献综述,批判性地审视了哲学界和语言学界对明达语言的研究,为我们的明达语言维度观的提出和论证做了前期准备。
第2部分(3—5章)提出并论证明达语言维度观。第3章呈现明达语言维度观的整体框架,为4—5章分析打下基础、提供方向。根据明达语言维度观的整体框架,明达语言是语言、言语和心智的一个维度,是语言和言语的必要因素,失之,语言就不再是语言了,言语之事将寸步难行。
第4章从明达语言与语言不完备性的辩证关系来进一步论证明达语言维度观。根据黑格尔的正题、反题、综合的辩证运动规律,本章提出语言不完备性和明达语言性共同构成了语言的本真,都是语言自身不可分割的本质属性。明达语言是语言的一个维度也就不言自明了。
第5章探讨言语中明达语言维度的心智操作成分的本质属性,并力图证明在明达语言处理过程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心智本身在本质上是明达语言性的。首先我们人类用语言进行思维。对于大脑如何进行语言思维,我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主动/被动符号假设:当人们思维时,在大脑进行的是一系列明达语言处理过程,是主动符号激活和处理被动符号的过程。明达语言处理的结果就是综合符号,也就是思想。由此看来,明达语言性是人类心智的必不可分的维度,由于心智在言语明达语言性中起主导决定性的作用,言语也自然具有明达语言性这一维度。
第3部分(即第6章)运用第2部分提出的明达语言维度观,对语言与实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我们首先论证了语言因由其明达语言这一维度而具有建构性。由于这一建构性,再加上实在概念的复杂性(“实在”这个词至少有三种含义:外部不可知的实在,建构的实在和实在维度),我们认为语言和实在没有一一对应的模画关系。语言呈现的实在是通过各种明达语言操作而建构起来的。我们将语言呈现的实在大概分为两种:糕点制作式的实在(cookie-cutter reality)和红树效应式的实在(mangrove-effect reality)。然而,语言建构的实在受外部实在的限制,并前设了语言设定的实在维度。
显然,第2部分与第3部分关系密切:第2部分分析我们使用语词和心理符号的特征。第3部分探讨这些特征的交互作用如何建立心智之外的事态和语言使用二者之间的联系。因此,第2、3部分构成了自然的逻辑关联。
本文的第4部分,也就是结语部分,总结了本研究的贡献和哲学意义,并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后续研究的可拓展空间。
明达语言维度观是一种独特的视角,以此视角去关照一些哲学问题,必然产生与以往不同的新观点。我们将本文中明达语言维度观对一些哲学问题的哲学立场归纳如下:
(1)明达语言维度观表明,如果像Tarski,Carnap和Russell等哲学家那样把明达语言单看作是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就无法全面把握明达语言的性质。明达语言在本质上是关涉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但明达语言还涉及其他非语言因素,如,心智、语境以及这些语言与非语言因素之间的互动性。只有全面考察这些因素才能揭示明达语言的运行机制。
(2)从明达语言维度观来看,语言与实在的关系错综复杂,不能用简单的一一对应的模画关系来概括。只有当我们理解了语言的建构性,弄清了在何种意义上使用“实在”这个词,我们对语言与实在的关系的探讨才能有个好的开端。
不难看出,我们关于语言与实在的关系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我们所达及的实在是各种明达语言操作手段建构的,而这种建构的实在受外部实在的制约,并同时前设了语言设定的实在维度。)是在实在论和观念论之间开辟中间路径的一种尝试,我们这一观点拒绝了实在论但并没有投入观念论的怀抱。
(3)关于语言与心智的关系,我们回避了所有极端的观点,认为动物有思维但只有人才具有用语言进行线下思维。也就是说,心智有层级之分,只有人类心智才与语言分不开。对于语言与心智的关系,持任何极端的观点都会陷入不合理的泥潭。
另外,我们提出的主动/被动符号假设认为人的思维过程是一种主动符号(如句法)对被动符号(如语词)的明达语言处理过程。这表明我们大脑工作时,大脑里不存在什么中央处理器或“笛卡尔式戏院”。我们在思维时,大脑中所拥有的是思维语言处理自身的明达语言操作。
(4)我们在第4章提出的语言自救观给出了理解语言不完备性的新视角。根据语言自救观,语言不完备性是语言存在、丰富和发展的条件,哲学家对语言不完备性的治疗或用理想语言对其所做的替代必将拿掉语言的本真。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性工作可简要归纳如下:
1)系统的提出了明达语言维度观,认为明达语言是语言、言语和心智的一个维度;
2)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语言建构性的新视角,认为语言的建构性根源于我们表征系统的明达语言维度;
3)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即从明达语言维度观的视角,考察了语言与实在的关系,提出了一条既拒绝语言实在论又不接受语言观念论的中间路径,那就是认为我们可达及的实在是各种明达语言操作所建构的,但与此同时,所建构的实在受外部实在的限制并前设了语言所设定的实在维度;
4)我们尝试性地将所建构的实在大概分为两种:糕点制作式的实在和红树效应式的实在;
5)我们提供了理解语言哲学中备受关注的“语言不完备性”这一论题的新视角,认为语言不完备性是语言的必要因素,它的拯救来自语言自身,体现了黑格尔辩证法;
6)我们提供了研究语言与心智关系的新视角:认为人的心智具有语言性,其运作不需要中央处理器,而是由一系列思维语言自我处理的明达语言操作构成。在这些明达语言操作过程中,句法和语词各司其能,句法是主动符号,它处理和操作被动符号(语词),其结果就是各种观点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