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量子干涉效应的低吸收负折射率介质及相关研究
【摘要】:负折射率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人工电磁功能材料成为全新的研究领域,因其独特的电磁和光学特性而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引起了学术和工程领域的广泛关注。当前对负折射率材料的研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仅来自于实验,而且还来自于理论和应用方面。如2000年Pendry提出的“完美透镜”的概念就是一个挑战,根据Pendry提出的概念,利用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同时为负的双负左手负折射率材料制成的透镜,使倏失波参与成像而突破了瑞利衍射极限,能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光学分辨率衍射极限。从理论上讲,因我们寄希望于非常高的成像分辨率,Pendry提出的“完美透镜”理论无疑给研究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突破口,给近场光学带来革命性的影响。然而,Pendry提出的“完美透镜”理论是有瑕疵的,因为他提出的“完美透镜”没有考虑材料本身的吸收问题,而实际材料必然存在吸收,且理论分析表明“完美透镜”的分辨率本领对材料的吸收参数是非常敏感的。
据此背景,本文紧紧围绕如何实现光学波段的负折射率介质以及实现抑制负折射率介质在实现超分辨率的“完美透镜”过程中存在的吸收问题而展开的。作为全文的理论基础,本文首先介绍了基于量子干涉效应产生电磁感应透明现象三种基本模型、研究方法和现状及其新的进展:介绍了双负折射介质实现”完美透镜”的理论以及对其质疑的分析。研究了外加光场与门电压调控下的双量子点系统中的电磁感应透明等光学效应。在外加光场与门电压的作用下,该量子点系统的电磁感应透明现象和光电流呈现出可调控制的特征。
研究了在几种新的不同构型四能级原子系统中实现无吸收的左手负折射率方案。通过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对于适当的原子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我们详细分析了外加光场相关参数对介质相对介电常数、相对磁导率、折射率以及吸收系数的影响。我们发现,适当改变参数的数值,可以在一定的光学波段范围内原子系统的介电系数磁导率同时取负值,即左手效应;而且在同频段内探测光场出现电磁感应透明特征,且系统吸收为零。由于电磁感应透明效应抑制了光子吸收而使左手介质成为较理想的无吸收负折射率介质,即原子系统既是EIT介质又是具有左手效应的负折射率介质(NIM),这就获得了吸收系数相对较小的、低损耗的左手材料。
研究了在局域场效应下基于电磁诱导手性实现光学波段内负折射率材料方案。利用原子相干的方法使电磁场的电场部分和磁场部分发生交叉极化而产生两个可调谐的手性参数。在电磁诱导手性的作用下,调控两个手性参数,在不需要相对介电常数和相对磁导率同时为负值的情况下实现了负折射率。
|
|
|
|
1 |
董萍;杨名;曹卓良;;基于原子系统的Deutsch-Jozsa算法实现方案[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7年04期 |
2 |
吕月兰,林家齐,姜冬梅;四能级原子系统无粒子数反转受激光放大的研究[J];电机与控制学报;1995年02期 |
3 |
刘正东,武强;被三个耦合场驱动的四能级原子的电磁感应透明[J];物理学报;2004年09期 |
4 |
严祖祺;原子光谱自然加宽公式论证方法的讨论[J];大学物理;1984年03期 |
5 |
刘月新;;原子与辐射场相互作用时的能量[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6 |
王利强,李永放,曹冬梅,毕冬艳,张崇俊,成延春;V型原子系统中相干布居俘获的相干相位调制研究[J];物理学报;2004年09期 |
7 |
龚尚庆,徐至展;电磁感应透明的非线性理论[J];中国激光;1996年04期 |
8 |
陈龙海,沈耀文;LDF-Slater过渡态理论计算原子系统激活能[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
9 |
郭瑞民,肖峰,陈帅,张宇,周小计,王义遒,陈徐宗;电磁感应透明(EIT)的实验和理论研究[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10 |
张宇,张建玮,陈徐宗;基于电磁感应透明的光存储的数值模拟研究及多脉冲存储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11 |
王波,李淑静,常宏,武海斌,谢常德,王海;三能级原子系统中单光子频率失谐对光减速的影响[J];物理学报;2005年09期 |
12 |
佘彦超;王登龙;丁建文;;电磁感应透明介质中的弱光空间暗孤子环[J];物理学报;2009年05期 |
13 |
张益;张军涛;;超冷玻色气体中的电磁感应透明[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
14 |
龚尚庆,徐至展,张文琦,张正泉;相干驱动场的线宽对电磁感应透明的影响[J];光学学报;1996年03期 |
15 |
佘彦超;张蔚曦;王登龙;;电磁感应透明介质中非线性法拉第偏转[J];物理学报;2011年06期 |
16 |
汪仲清;李婧;戴笠;薛皓;;基于电磁感应透明的量子信息存储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
17 |
高峰;叶晨光;王鹏军;张靖;;光学耦合腔中类电磁感应透明现象的实验研究[J];光学学报;2009年09期 |
18 |
吴存恺;多能级原子系统中三阶非线性光学极化率理论[J];量子电子学报;1985年01期 |
19 |
马二俊;原子系统基态能量和波函数的自洽场计算[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20 |
赵建明,赵延霆,黄涛,肖连团,贾锁堂;双抽运光作用电磁感应透明的实验研究[J];物理学报;200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