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遥感的鄱阳湖水质参数反演与分析
【摘要】:湖泊是人类重要的水资源,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下,面临着严峻的水质下降和富营养化问题,直接影响到湖泊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水体面域广,变化幅度大,采用定点采样的理化分析检测方法对水质进行监测耗时、费力、不经济,很难反映湖泊的整个水质状态。遥感技术应用于大面积湖泊水质动态监测无疑是现代水环境监测的巨大潜力,全面、实时、快捷、动态地从遥感数据中得到水质信息,是常规水质监测的重要补充,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本文以鄱阳湖为研究对象,对通江湖体及五河入湖口的水质进行监测,揭示了鄱阳湖水体光谱反射特征;对总悬浮物(TSS)、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等水质参数的光谱响应进行了分析,找出实测高光谱遥感的敏感波段,建立了高光谱遥感反演模型;对湖体污染的主要水质参数利用MODIS和TM/ETM+遥感数据的敏感波段建立了卫星遥感的水质反演模型,系统研究其时空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同时对鄱阳湖水体营养状况进行了评价;从水文变化、湿地底质覆盖类型和人类活动等多因子探究对水质参数的影响,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
鄱阳湖实地测量光谱和实验室测量光谱数据研究。光谱测量采用水面之上光谱测量法,计算水面之上遥感反射率。从室内TSS波谱实验表明,水体TSS浓度的增加,光谱反射率呈增大的趋势,光谱出现双峰特征,第一反射峰反射率变幅较大,两个反射峰随悬浮物的增加出现“红移”现象。实地测量光谱实验表明:400-850nm可以获得一条稳定的波谱,TSS、SD在红色和近红外波段的响应度最高,总悬浮物是鄱阳湖光谱反射贡献的主导物质;由于Chl-a浓度较小,TSS光谱反射率掩盖了水中Chl-a的信息,Chl-a与光谱反射率的呈现不显著水平,但Chl-a荧光峰范围内一阶导数值、峰值比值与Chl-a浓度相关性有明显提高。TP、TN与Chl-a有较好的相关性,TP与红光波段一阶微分值呈显著相关,但TN的光谱响应较为不稳定。在波段敏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高光谱遥感回归反演模型。
应用MODIS和TM/ETM+卫星遥感数据对湖体污染的主要水质参数建模。根据MODIS数据、TM/ETM+的波段设置,分析TSS、TP、SD与对应的波段或波段组合的遥感反射率相关性,采用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三个时期分别建立水质参数统计回归模型;研究表明MODIS数据波段1~4是水质参数的敏感波段,特别是波段1、3为主要特征波段,与水质参数建立的回归模型结果理想。TM/ETM+数据除波段2敏感性较弱外,前四个波段是水质参数反演的最佳波段:TSS的回归模型均呈非常显著相关性,鄱阳湖水体SD与TSS浓度呈显著负相关,2009年数据分析TP与TSS相关性较好,间接反演算法比直接反演算法预测TP含量效果更为理想。利用统计回归模型分期建模体现了湖区时期变化的水体光学特性,精度较好,但通用性还存在不足。而RBF神经网络模型联合多时相波段光谱反射率与水质参数建模,通过大量的训练和测试,优化神经元节点数目、目标误差、SPREAD常数等可调参数,结果表明模型通用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反演精度高于传统回归模型。
利用反演模型和鄱阳湖多时相遥感数据监测水质参数,从面上分析鄱阳湖水质参数时空特征。TSS浓度在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呈现出升高的趋势,TSS浓度常年较大的主要集中在都昌、星子至湖口段,主湖区的TSS浓度较小。全湖SD平均值随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呈逐渐变小的趋势。三个时期TP含量平均值呈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的关系,枯水期五河入口TP含量最低的是修河,其次是信江,其他几条河流入湖时TP含量相当。采用综合评分法得到鄱阳湖水体营养状况结果表明,富营养程度由高到低: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三个时期的营养状况差异较大,富营养化程度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从水文特征、湿地底质覆盖类型和人类活动影响因子来进一步分析水质参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鄱阳湖水位变化对水质影响较大,当低水位时TSS、TP较大,随着水位升高TSS、TP减小,SD则相反,在一定的水位范围内水质有急剧变化的特征;五河流量越大TSS浓度和TP含量越小,SD则相反,TSS、TP枯水期大于丰水期;当水位变化幅度不大时,含沙量与TSS、TP呈正相关性,SD呈负相关。研究发现鄱阳湖湿地底质覆盖对水质参数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的底质类型水体TSS、TP含量变化规律为:沙滩泥滩草洲,SD则相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加重了对鄱阳湖的水质恶化。
为了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鄱阳湖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了针对性地对策建议:要全面提高湖泊环境保护意识;调整产业结构,制定适宜的产业政策制度;加强五河污染的综合治理;控制湖内影响水质的人为活动;加强湿地保护的科学研究,做好科学决策和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
|
|
|
1 |
张玉超;钱新;石川忠晴;陆根法;孔繁翔;;水质遥感在太湖叶绿素a时空分布动态变化研究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科学;2009年01期 |
2 |
邓学良;邓伟涛;何冬燕;;近年来华东地区大气气溶胶的时空特征[J];大气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
3 |
邬国锋;刘耀林;纪伟涛;;基于TM影像的水体透明度反演模型——以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J];湖泊科学;2007年03期 |
4 |
王琳;景元书;李琨;;江苏省植被NPP时空特征及气候因素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11期 |
5 |
江辉;周文斌;刘小真;;基于RBF神经网络的鄱阳湖表层水体总悬浮颗粒物浓度遥感反演[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12期 |
6 |
张本;鄱阳湖自然资源及其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1989年04期 |
7 |
叶崇开,宋光华;鄱阳湖湖底沉积物放射性水平[J];辐射防护;1989年05期 |
8 |
舒长根;农业生产活动对鄱阳湖区生态环境的影响[J];农村生态环境;1996年04期 |
9 |
李红清,蒋固政;鄱阳湖控制工程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J];人民长江;2001年07期 |
10 |
熊小英,胡细英;鄱阳湖人工控制与湿地生态保护[J];热带地理;2003年02期 |
11 |
简敏菲,弓晓峰,游海,黄志中,朱捷;鄱阳湖水土环境及其水生维管束植物重金属污染[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
12 |
李昌花,林波;利用生物修复技术防治鄱阳湖水体富营养化初探[J];江西化工;2005年01期 |
13 |
Connie Gibson;涂譞;;我的“青少年保护鄱阳湖计划”[J];国际人才交流;2009年07期 |
14 |
庄琪;;永保“一湖清水”[J];老友;2010年04期 |
15 |
兰明学;;外国专家为保护鄱阳湖开展爱心募捐[J];国际人才交流;2010年07期 |
16 |
俞晖;徐永祥;;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论坛11月20日在南昌隆重举行[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11期 |
17 |
李博之;鄱阳湖水体污染现状与水质预测、规划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6年01期 |
18 |
张玉超;钱新;钱瑜;刘建萍;孔繁翔;;支持向量机在太湖叶绿素a非线性反演中的应用[J];中国环境科学;2009年01期 |
19 |
程时长,汪泽培;鄱阳湖候鸟保护区的自然环境[J];上海环境科学;1994年05期 |
20 |
王晓鸿,肖锡红;鄱阳湖湿地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江西科学;200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