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异曲同工 双璧竞辉

尹春亮  
【摘要】:文学作品常常通过现象或个体生存状态的描绘来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本质,抒发情感与思想,作者通常有目的地塑造一系列经典的艺术形象来展现文学的功能。鲁迅的《阿Q正传》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精湛绝伦的艺术手法塑造了阿Q“形未变而神已变”的孤独者形象,充分展现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思想状态,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件珍品。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是20世纪现代派文学中一朵闪亮的奇葩,是西方经典小说之一,作者以独特的构思,荒诞离奇的情节和精彩细腻的心里描写及细节描写,塑造了孤独的格里高尔形象,生动逼真地展示了主人公“形变而神未变”的生命状态,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比较鲁迅在《阿Q正传》里和卡夫卡在《变形记》里塑造的主人公艺术形象及其艺术特征,发现两位文学大师在变化与不变中塑造了对立统一的典型人物形象,作者与作品中主人公内心深处都有一份孤独的情怀,且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含蓄而深刻,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普通人在中西方不同制度下的生命状态,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和人性的关注,揭示了不同社会的本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渝凤;一个陌生人的世界──《变形记》的人物关系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2 石海霞;碎裂的家庭影像——解读《变形记》中的兄妹关系[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陈朝晖;;被生活压扁了的小人物——《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形象浅析[J];铜陵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杨荣;略论“变形”的艺术效应──卡夫卡《变形记》探微[J];南都学坛;1995年05期
5 陈佳寒;;“异化”论的误区——与以“异化”理论解读卡夫卡之《变形记》者商榷[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09期
6 张珺;荒诞的形式,深邃的寓意——读卡夫卡《变形记》[J];师范教育;2004年06期
7 王彤;卡夫卡《变形记》的怪诞风格浅论[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3年01期
8 胡志明;“变形”的美学——从《变形记》看卡夫卡小说的话语方式[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9 王颖吉;隐蔽的现实──试析《变形记》中的三种心理[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展月英;;陌生而又熟悉的《变形记》[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1 朱怡蓉;;生命的异化——卡夫卡小说《变形记》浅析[J];作家;2009年12期
12 赵淳;哲学三题——析卡夫卡《变形记》[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13 张涛;;欧洲现代派文学的先驱——卡夫卡艺术风格浅析[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7年03期
14 丁宜华;;论卡夫卡《变形记》的叙事艺术[J];新余高专学报;2008年02期
15 舒天;《变形记》─—绝望的喜剧[J];国外文学;1995年02期
16 索绍武;亦幻亦真好精彩——卡夫卡的《变形记》艺术特色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17 刘晓野;;深渊中的一米阳光——论卡夫卡《变形记》中的个人乌托邦倾向[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8 冯延燕;;对异化的抗争——论卡夫卡的《变形记》[J];科技信息;2009年28期
19 姜智芹;;论卡夫卡的文学传统——以《变形记》为典型个案[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0 李佩芸;;试析《变形记》中所揭示的各类关系的全面异化[J];社科纵横;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华娟;;异化的人群 绝望的生存——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分析[A];2003年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2 桑迪欢;;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从《城堡》看卡夫卡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曾艳兵;陈秋红;;钱锺书《围城》与卡夫卡《城堡》之比较[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4 何峰;;边缘化的冷眼旁观与后现代的思维向度——鲁迅与卡夫卡[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5 赵山奎;;无名希腊人的“非历史命运”:从卡夫卡的一封信解读其《乡村医生》[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晓苏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傅新娟;;解读卡夫卡[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杨四平;;梁小斌:诗意的思考——解读《独自成俑》和《地主研究》[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9 郝岚;;小说的危机年代[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10 徐亚萍;;动真情,说真话,养真性,做真事[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蔚;卡夫卡在中国的译介(1979年至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张玉娟;“诗之思”:卡夫卡艺术世界的“图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晓琴;中国先锋小说精神血统和文本来源的考辨[D];兰州大学;2009年
4 王永兵;欧美先锋文学与中国当代新潮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明明;感知的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柳东林;西方文学的非理性特点及禅意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廖峻;迪伦马特戏剧中的迷宫世界[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
8 尚一鸥;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克芸;“变形”抑或“被解除变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栗丹;当代小说视阈中的“另类”作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芬;生存困境中的艰难跋涉[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曲伟;试论卡夫卡笔下的荒诞世界[D];吉林大学;2004年
3 张饰玉;论卡夫卡创作中的悖谬[D];吉林大学;2004年
4 陆霞;卡夫卡的象征[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5 黄玲;残雪对卡夫卡小说模式的接受与变异[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颖;“卡夫卡”的呓语[D];安徽大学;2005年
7 张弘;孤独的行路人——卡夫卡和鲁迅的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窦燕;“我写的一切都与您有关”——荣格心理学视阈下的卡夫卡及其创作[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马园萍;追求与探寻[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10 蔡智敏;卡夫卡小说的生存论解读[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铮;《海边的卡夫卡》风靡德奥[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残雪:卡夫卡的意味[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李晓莉;充满隐喻的世界[N];西安日报;2003年
4 曾艳兵;卡夫卡与基尔凯郭尔[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李黎;电子牢笼里的卡夫卡[N];经济观察报;2011年
6 叶廷芳;卡夫卡与尼采[N];中华读书报;2001年
7 洪烛;无法模仿的卡夫卡[N];中华读书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李凌俊;《海边的卡夫卡》热席卷日本[N];文学报;2003年
9 胡志明;德语文学研究的一代风流人物[N];中华读书报;2010年
10 曾艳兵;卡夫卡与老庄哲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