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烯烃及其衍生物聚合的新型镍、钯催化剂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加成型聚降冰片烯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光学性能等性能,若与极性降冰片烯衍生物单体共聚,通过在聚合物支链引入极性功能基团,不仅可以在保证其优异综合性能的情况下改善其加工性能,溶解性能,粘附性能等,还可以赋予其一定的特殊性能。而在对聚降冰片烯材料进行共聚改性的过程中,新型高效稳定的催化剂则是保证聚合反应产率以及聚合物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开发新型结构的催化剂则成了一个研究重点。
本论文设计合成三种新型结构的催化剂,其中包含两种均相催化剂和一种负载型催化剂。本文首先合成双(苯并环己酮苯亚胺)钯配合物,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及元素分析证明了其结构。与本课题组之前发表的双(p-酮胺)型镍、钯催化剂,该配合物配体中引入了苯并环己基和苯基,依靠二者的高位阻效应和电子效应增强了其催化性能。在催化降冰片烯均聚的过程中,双(苯并环己酮苯亚胺)Pd(Ⅱ)/B(C6F5)3体系展现了较高的催化活性(2.1×105gpolymer/moled·h),但在催化降冰片烯与5-降冰片烯-2-乙酸酯的共聚过程中,Pd(Ⅱ)/B(C6F5)3催化体系的活性大幅降低(0.4-2.0×104gpolymer/molPd·h),并且得到的共聚产物分子量也较低(4.53-5.06×104g/mol)。通过Kelen-TUdOs方法计算了这两种共聚单体对该体系的竞聚率,5-降冰片烯-2-乙酸酯为0.07,降冰片烯为6.49。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证明了所得聚合产物为乙烯基加成型聚合物,5-降冰片烯-2-乙酸酯的插入率随其投料量的增加而增加;通过WXRD证明了聚合物为非晶聚合物,并且分子堆积密度随5-降冰片烯-2-乙酸酯插入率的增大而变低;通过GPC测试和溶解性测试证明了该聚合产物完全为共聚物,通过TGA和DSC测试发现该共聚产物具有较高的热分解温度(317.5-400.0℃)和玻璃化转变温度(243-275℃),并随5-降冰片烯-2-乙酸酯插入率增加有所降低。
由于Pd(Ⅱ)/B(C6F5)3催化体系的极性基团耐受性较差,本文中又合成双(苯并环己酮苯亚胺)镍配合物,并且也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及元素分析证明了其结构。该Ni(Ⅱ)配合物在B(C6F5)3作助催化剂的情况下催化了降冰片烯的均聚及其与5-降冰片烯-2-乙酸酯的共聚,实验发现Ni(Ⅱ)/B(C6F5)3不仅在催化降冰片烯均聚中展现了很高的活性(2.7×105gpolymer/molNi·h),而且在催化降冰片烯与5-降冰片烯-2-乙酸酯的共聚中也展现了很高的催化活性(0.7-2.3×105gpolymer/molNi·h),并且所得聚合产物具有较高的分子量(1.80-2.79×105g/mol)。通过Kelen-TUdOs方法计算了这两种共聚单体对该体系的竞聚率,5-降冰片烯-2-乙酸酯为0.08,降冰片烯为7.94。通过结构和性能测试发现该聚合产物为二者的共聚物,且依然为乙烯基加成型聚合物,非晶态,且具有较高的热分解温度(319.9-421.1℃)和玻璃环转变温度(263.9-302.4℃)。另外对该共聚物进行相转移法成膜,并对获得的聚合物薄膜进行了动态力学测试以及光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的测试,得到了较好的实验结果。5-降冰片烯-2-乙酸酯的插入率随其投料量增大而增大,其分子量,分子堆积密度,热分解温度,玻璃环转变温度,薄膜的透光性皆随5-降冰片烯-2-乙酸酯的插入率增大而降低,但力学性能却有所改善。与Pd(Ⅱ)/B(C6F5)3催化体系相比,Ni(Ⅱ)/B(C6F5)3催化体系不仅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极性基团耐受性,其催化所得聚合产物中5-降冰片烯-2-乙酸酯的插入率,分子量,热力学性能,光学性能皆优于Pd(Ⅱ)/B(C6F5)3催化体系催化所得的聚合物。
最后本文合成一种负载于玻璃表面的含有乙酰丙酮配体的钯配合物,在B(C6F5)3辅助下引发了降冰片烯在玻璃表面的聚合反应。反应结束后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在玻璃片表面得到了一层聚降冰片烯的覆盖层,并通过表面漫反射证明了其为乙烯基加成型聚降冰片烯。随着聚合时间的增长,玻璃片表面的聚降冰片烯覆盖层的厚度越来越厚,并且玻璃片表面的接触角也越来越大。当聚合时间为0.5-24小时时,玻璃片表面的聚降冰片烯覆盖层厚度为0-44.0μm。并且对有关刻蚀的工作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
|
|
|
1 |
朱博超,周亮,徐晓敏;合成乙叉降冰片烯所用催化剂简介[J];石化技术与应用;1995年04期 |
2 |
张丹枫;降冰片烯及其衍生物开环易位聚合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0年01期 |
3 |
高海洋,张玲,伍青;后过渡金属催化降冰片烯加成聚合[J];高分子通报;2004年01期 |
4 |
钱延龙,陈斌,金军挺,黄吉玲;钌催化降冰片烯开环移位聚合的研究[J];化学学报;2000年08期 |
5 |
陆承勋,王东法,冯新德,李德昌,李丽娟;N-丙烯酰氧-5-降冰片烯-2,3-双甲酰亚胺的合成及聚合[J];科学通报;1981年04期 |
6 |
周宏英,侯经国,陈静,吕士杰,傅宏祥,汪汉卿;钯-手性膦催化降冰片烯的不对称氢酯基化反应[J];催化学报;1998年03期 |
7 |
杜创;王春雨;张国;汤钧;;降冰片烯开环易位聚合反应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控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年10期 |
8 |
孙雨安,刘保霞,刘应凡,杨瑞娜,谢冰;5-降冰片烯-2,3-二羧酸单甲酯的合成与表征[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9 |
赵立群,田波,李悦生;降冰片烯与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共聚物的合成[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
10 |
马京晶,潘洪滨,黄葆同;降冰片烯端基聚苯乙烯大分子单体的合成[J];应用化学;1986年01期 |
11 |
蒋硕健,李明谦,贾欣如,万泉;含降冰片烯多脂环化合物在高聚物上的应用[J];湖南化工;1999年06期 |
12 |
宋庆宝,李小年,沈田华,梁永民,马永祥;双环[2,2,1]庚-5-烯-2-甲酰基芳香醛腙的合成和生物活性[J];有机化学;2003年08期 |
13 |
陈斌;邵丹凤;胡敏杰;杨建平;房江华;高浩其;;稀土催化降冰片烯与甲基丙烯酸特丁酯共聚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0年04期 |
14 |
陈晓靓;罗世霞;廖莉玲;朱淮武;杨江艳;;降冰片烯桥联双酰胺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1年03期 |
15 |
崔昌亿,谭乃迪,韩巨岩,赵庆韬;降冰片烯及其衍生物之利用[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
16 |
崔昌亿,王浔,丁元生,王兵,刘青春,谭乃迪;超强碱催化剂在烯烃异构化中的应用( 英文)[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
17 |
刘云海;曹小红;伍青;;胺基取代单茂钛/MAO催化降冰片烯聚合[J];合成树脂及塑料;2007年03期 |
18 |
罗世霞;廖莉玲;张笑一;张海丽;周清娣;卫钢;;基于降冰片烯结构的环状双酰胺的无溶剂微波合成[J];化学试剂;2010年10期 |
19 |
蒋安北,丛秋滋,吕品喆,王风山;异构N-苯基-5-降冰片烯-2,3-二羰基酰亚胺(C_(15)H_(13)NO_2)的晶体和分子结构研究[J];摩擦学学报;1984年02期 |
20 |
王兴国;屈学敏;;用NMR测定降冰片烯-顺-5,6-二酸酐构型方法的探讨[J];大学化学;198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