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序单开链单元的并联机器人运动分析模式方法研究
【摘要】:
作者将序单开链法推广应用于并联机器人机构运动学分析之中,提出一种具有效率较高、方便统一建模、可实现运动学方程自动生成与求解、通用性较强等诸多优点的基于序单开链的运动分析模式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分析了导致并联机器人运动分析复杂的原因,比较、归纳了目前各种运动分析方法的特点。二、对构成并联机器人机构的常见单开链单元进行了合理的分类,并为它们建立了运动分析(包括位置、速度、加速度)模型,为方便实现并联机器人机构运动学方程自动生成与求解奠定坚实的基础。三、重点研究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典型单开链单元(即5R和6R单开链单元)运动分析问题,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①针对经典方法只能求唯一解的缺陷,提出了任意5R串联机器人逆运动学分析求解的通用方法(不仅适合唯一解,而且可以解决多解问题,具有普遍意义);②得到了任意5R串联机器人机构逆解数目的正确判定方法;③结合实例提出了适合一般6R串联机器人逆运动学分析(或一般7R单回路机构正运动学分析)的高效方法。四、以耦合度为1的4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机构为研究实例,详细介绍了利用模式方法进行空间并联机器人机构运动分析的一般思路和具体步骤,并且给出了研究实例的运动分析结果,通过实例说明该模式方法的有效性;另外,归纳总结了应用该模式方法时应注意的技巧,以便简化运算过程,提高计算效率。五、研究了耦合度大于1的复杂并联机器人机构运动分析问题,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提出了可以较迅速得到其运动学方程组所有实数解的一种新算法,即“网格”细分法,并给出了提高该算法搜索效率的具体方法,从而基本解决了关于应用序单开链模式方法进行耦合度大于1的复杂机构运动学分析时,如何利用搜索法求解运动方程组,这一长期未解决的问题。
本文研究内容是对复杂机构尤其是并联机器人机构运动学的深化,研究成果对提高复杂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效率、实现其实时控制以及促进机器人理论与技术的成熟都具有重要意义。
|
|
|
|
1 |
陈泉柱;陈伟海;张建斌;;线驱动拟人臂机器人机构与前向运动学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年08期 |
2 |
刘延斌;张宏敏;;3-RRRT并联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8年08期 |
3 |
张宏敏;刘延斌;;基于计算力矩法的3-RRRT并联机器人控制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9年01期 |
4 |
艾永强;马履中;;一种三平移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分析[J];机械设计;2005年11期 |
5 |
段艳宾;梁顺攀;曾达幸;蒋俊香;赵永生;;6-PUS/UPU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及工作空间分析[J];机械设计;2011年03期 |
6 |
李宏,赵铁石,黄真;一种3-P(4U)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
7 |
罗继曼,孟祥志,李力,万泉;新型3-TPS并联机器人平行机构的约束与运动学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8 |
胡明,郭成,蔡光起,戴炬;一种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机构运动学计算[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9 |
李兴山,蔡光起;2TPT-PTT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的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2年04期 |
10 |
赵永杰,赵新华,葛为民;位姿变化对6-SPS并联机器人精度的影响[J];机械设计;2003年09期 |
11 |
张立杰;平面两自由度驱动冗余并联机器人的承载能力分析[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3年01期 |
12 |
胡国胜;并联机器人的工作空间研究现状[J];仪器仪表用户;2004年06期 |
13 |
杨志永,黄田,张祥;基于LabVIEW的高速并联机器人动态特性试验分析[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5年05期 |
14 |
方坤;;Delta并联机器人的参数优化设计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14期 |
15 |
杜志江,于凌涛,孙立宁;并联机器人力感觉系统的研究[J];传感器技术;2003年04期 |
16 |
高峰;并联机器人设计理论及其关键应用技术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
17 |
冯远静,冯祖仁,黄辉,寿开宇;并联机器人安全保护系统的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4年08期 |
18 |
段学超,仇原鹰,段宝岩;大射电望远镜精调Stewart平台并联机器人伺服带宽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05年03期 |
19 |
王旭同,方坤,褚立峰,殷海源;Delta并联机器人的参数优化设计研究[J];煤矿机械;2005年07期 |
20 |
孔令富,黄真;力前馈控制的并联机器人自适应系统的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