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形成蛋白-7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
【摘要】:
目的
观察骨形成蛋白-7(BMP-7)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的影响,明确体内BMP-7对MSCs向肾细胞定向分化的影响。
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大鼠MSCs。慢病毒介导BMP-7基因体外转染大鼠MSCs。PCR法检测BMP7-MSCs细胞上清BMP-7 mRNA的表达。建立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模型,通过下腔静脉注射将BMP7-MSCs移植入大鼠肾IRI模型,同时设立对照组。分别于细胞移植术后第3、5、7、30d取大鼠双侧肾检测各项指标(取肾前4h予腹腔注射BrdU,50mg/kg):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细胞分裂活跃程度;上皮钙粘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a-平滑肌肌动蛋白(a-SMA)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分析细胞的类型;胶原纤维染色检测分析肾脏纤维化情况;绿色荧光蛋白的荧光显微镜检测分析细胞是否来源于供体; PCR检测分析波形蛋白、a-平滑肌肌动蛋白、BMP-7蛋白、上皮钙粘蛋白表达量。
结果
1密度梯度离心法成功分离纯化大鼠MSCs。
2 BMP-7修饰的重组MSCs构建成功,重组MSCs表达BMP-7。
3 160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建立成功。
4与对照组相比较,MSCs移植组在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早期的Scr和BUN下降得更快(P0.05)
5与MSCs移植组比较,BMP7-MSCs移植组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早期Scr和BUN的升高的抑制作用更显著(P0.05)。
6与对照组相比,MSCs移植组的BrdU阳性细胞个数明显增多,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7与MSCs移植组相比, BMP7-MSCs移植组的BrdU阳性细胞个数明显增多,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8.与MSCs移植组相比,BMP7-MSCs移植组的E-cadherin+/GFP+阳性细胞个数明显增多,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9与对照组相比,MSCs移植组大鼠E-cadherin的mRNA明显增多,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0与MSCs移植组相比,BMP7-MSCs移植组大鼠E-cadherin的mRNA明显增多,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MSCs移植组α-SMA的表达更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与MSCs移植组相比,BMP7-MSCs移植组α-SMA的表达更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MSCs移植组Vimentin的表达更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4与MSCs移植组相比,BMP7-MSCs移植组Vimentin的表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5与对照组相比,MSCs移植组大鼠BMP-7的mRNA明显增多,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6与MSCs移植组相比,BMP7-MSCs移植组大鼠BMP-7的mRNA明显增多,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密度梯度离心法能成功地分离纯化大鼠MSCs。通过慢病毒载体能成功高效地将BMP-7转染MSCs。外源MSCs和BMP7-MSCs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早期Scr和BUN的升高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够促进缺血再灌注后肾损伤的肾脏细胞的增殖,能够定向分化为肾小管细胞而修复肾损伤,能够减轻肾IRI后肾间质纤维化程度;BMP7能够促进MSCs对肾损伤的修复。
|
|
|
|
1 |
龚水根,周成刚;闭合性肾损伤的影像诊断(附75例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1995年04期 |
2 |
李长生;杨胜利;;肾损伤85例临床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1981年01期 |
3 |
于茂生;;肾损伤的诊断及其后遗症[J];人民军医;1982年10期 |
4 |
郑哲明,亣毓林;肾损伤52例诊断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
5 |
王常林,赵国贵,王宪刚,侯英,刘守君,顾荣艳;B超检查小儿闭合性肾损伤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4年05期 |
6 |
李超志,程嗣福,朱跃;严重肾损伤早期手术治疗18例[J];人民军医;1994年09期 |
7 |
李强,林伯远,何杰,张茂均,刘树坤;肾损伤手术治疗的经验与教训[J];伤残医学杂志;1995年04期 |
8 |
许人立;严重钝性肾损伤的急诊手术治疗[J];咸宁医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
9 |
高修智,李苏红;B超在重度闭合性肾损伤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J];广东医学;1997年08期 |
10 |
叶少波;43例重型肾损伤临床诊治体会[J];广东医学;1997年09期 |
11 |
童炎岳,陈培森;严重肾损伤的诊断和治疗(附27例报告)[J];急诊医学;1998年02期 |
12 |
刘昌明,李惠长;肾损伤诊治回顾[J];学会;1999年10期 |
13 |
周云!215003,周伟!215003,杨震!215003;小儿闭合性肾损伤36例[J];中华创伤杂志;2000年10期 |
14 |
唐章华,董文斌,王胜会,胡晓,肖大成,冉隆瑞;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新生儿窒息后肾损伤的关系探讨[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15 |
陈裕;间接和直接超声诊断肾损伤的临床意义[J];上海医学影像;2000年03期 |
16 |
王玉清,张书贤,程炳南,王康儿;肾脏损伤37例诊治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0年08期 |
17 |
魏克伦;新生儿窒息后肾损伤的基础研究与早期诊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年S1期 |
18 |
张建荣,杨长春,梁立武,韩盈,周秀霞;过量碘对肾脏的损伤及机制初探[J];武警医学;2004年12期 |
19 |
王喜,何光梅,冯铁夫,南锡浩;闭合性肾脏损伤的诊治体会(附118例报告)[J];中国医师杂志;2005年01期 |
20 |
卢勇,王彦波,陈晓生;外伤性肾损伤的诊断与治疗(附169例报告)[J];中国基层医药;200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