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厌氧颗粒污泥特性和应用研究

朱邦辉  
【摘要】: 工程化IC反应器处理柠檬酸废水形成了性能良好的厌氧颗粒污泥,本文对厌氧颗粒污泥的特性、形成过程和保活储存进行实验性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工程化IC反应器的再启动过程中。 厌氧颗粒污泥呈完全黑色,外观为规则的椭圆形或球形,边界清晰,表面光滑,内部存在较多空隙,是基质和气体传输的通道;颗粒粒径在0.93~1.7mm之间占整个厌氧颗粒污泥的58.74%,是IC反应器处理有机物的主体;颗粒的平均沉降速度92.3m/h,含水率93.82%,VSS含量5.01%,灰分含量1.17%,其中VSS/TSS比值为0.81,表明颗粒内微生物含量较为丰富;颗粒中含有少量的K、Ca、Mg和Fe等金属元素,其中Ca含量最多,约为66.05mg/gTSS,影响了污泥的颗粒化进程。 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类似于结晶过程,柠檬酸废水中含有的大量Ca2+以CaC03的形式聚集于厌氧颗粒污泥的中央,为颗粒提供了支撑骨架的作用,微生物围绕CaC03不断生长繁殖,此外,Ca2+可通过吸附架桥作用加速污泥的颗粒化进程并且形成性能良好的厌氧颗粒污泥。 保活储存试验表明,不同保存温度对厌氧颗粒污泥最大比产甲烷速率(Umax)的影响较大,在室温25℃条件下保存30d,60d和90d后,Umax分别从287.3mlCH4/(gVSS·d)下降到223.5mlCH4/(gVSS·d),164.4mlCH4/(gVSS·d)和93.7mlCH4/(gVSS·d);在低温5℃条件下保存同等时间后,Umax依次只下降到266.4mlCH4/(gVSS·d),172.9mlCH4/(gVSS·d)和145.1mlCH4/(gVSS·d),下降幅度比室温25℃保存时小,分析原因在于室温25℃保存时期,颗粒内的微生物仍保持一定的活性,对残存的营养物质进行分解,而低温5℃保存时期,颗粒内的微生物基本进入“休眠”状态,暂时抑制了厌氧颗粒污泥的活性,使其在保存过程中避免遭受大的活性损失甚至永久失去活性;低温保存有利于厌氧颗粒污泥活性和完整性的保存,以便其在时间和空间发生较大变化后延续使用,发挥最大作用。 将保存3个多月的厌氧颗粒污泥作为接种污泥,对工程化IC反应器进行再启动,接种污泥量15.3kgVSS/m3,进水pH值5.5~6.5,进水温度39~41℃,HRT18h,水力负荷1.09m3/(m2·h),初始容积负荷2.61kgCOD/(m3·d),通过先提高有机负荷再逐步提高进水流量的方式启动,启动初期IC反应器对COD去除率就达到70%以上,表明厌氧颗粒污泥活性的保存和恢复性较好,此外污泥颗粒化程度经历了由慢到快的增长过程,最后稳定在70%左右;IC反应器成功启动后,容积负荷最高为17.76kgCOD/(m3·d), COD去除效率稳定在82~87%之间,出水COD浓度700mg/L,VFA≤300mg/L,ALK≥1500mg/L IC反应器的高负荷和精处理两个区域,可以按完全混合状态和平推流状态分别进行基质降解模型的推导,从而确定IC反应器处理柠檬酸废水的基质降解模型;从模型可知基质降解效率与高负荷区污泥浓度、水力停留时间和内循环量呈正相关,反应器结构的优化和厌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是提高IC反应器基质降解效率的有效方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荣荣;杨波;周建冬;陈季华;;厌氧颗粒污泥启动复合式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的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2 熊小京;叶均磊;;牡蛎壳粉末投加UASB反应器的启动特性[J];环境卫生工程;2009年05期
3 叶芃铖;;UASB反应器处理高浓度蛋白质废水启动特性的研究[J];江西化工;2011年02期
4 杨秀山,周孟津;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处理豆制品废水[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4期
5 陈忠余;李毅军;刘东渝;王慧钦;;一种厌氧颗粒污泥的微生物与化学组成研究初探[J];四川环境;1991年04期
6 刘效梅,辛宝平,徐文国;微生物颗粒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与研究[J];工业水处理;2005年08期
7 陈志强;;厌氧颗粒污泥中毒的判断及处理方法[J];中国造纸;2006年05期
8 向敏;杨冠;;厌氧颗粒污泥技术[J];科技信息;2009年05期
9 徐宏英;李亚新;苏槟楠;王慕华;;厌氧颗粒污泥对有机污染物的初期吸附机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9期
10 朱学庆;吴唯民;胡纪萃;徐元生;张辉;;pH对厌氧颗粒污泥产甲烷活性影响的研究[J];中国沼气;1988年01期
11 何仕均,王建龙,赵璇;氨氮对厌氧颗粒污泥产甲烷活性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9期
12 赵志宏;李小明;廖德祥;曾光明;杨麒;;厌氧氨氧化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净水技术;2006年05期
13 朱静平;胡勇有;;不同污泥源厌氧氨氧化污泥的比较[J];环境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14 徐宏英;李亚新;岳秀萍;刘美霞;王慕华;苏槟楠;;厌氧颗粒污泥对有机物的初期吸附[J];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9期
15 龚安军;;污泥两相厌氧消化反应器生物相研究[J];山西建筑;2011年14期
16 李建金;黄勇;李大鹏;;厌氧颗粒污泥的特性、培养及应用研究进展[J];环境科技;2011年03期
17 王积信;;φ1600丙烯腈流化床反应器的改造[J];石油化工;1975年06期
18 潘玉昌;俞新培;;富气反应器在制氢装置中的应用[J];金山油化纤;1989年02期
19 杨巨生;杨燕;鲍卫仁;张永发;谢克昌;;煤等离子热解制乙炔反应器结构优化模拟[J];煤炭学报;2007年01期
20 赵旭东;贺延龄;梁继东;张鹏翔;;废纸制浆造纸废水的厌氧可处理性研究[J];中国沼气;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金燕;;φ4650mm大型反应器的制造[A];压力容器先进技术——第七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任洪强;除坚;伦世仪;;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反应器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的工作特性[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方骁;张选军;蒋柱武;张亚雷;杨海真;;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用于低温低浓度生活污水处理的中试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4 左剑恶;邢薇;孙寓姣;;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对厌氧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的研究[A];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新农村、新能源、新产业论坛生物质开发与利用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冯生华;蒋惠敏;;从深井曝气到双威工艺的技术发展[A];全国小城镇污水处理技术(设备)交流与工程咨询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王进;张振家;;加速厌氧污泥颗粒化的研究进展[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7 王文明;刘卫平;童永湘;;直流电晕放电等离子体烟气脱硫反应器结构的研究[A];二氧化硫污染治理技术汇编——2001年全国烟气脱硫成套技术工程应用实例分析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李刚;张全国;杨群发;岳建芝;;光合细菌连续制氢试验系统设计[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吕静;郁亮;张香平;张锁江;;循环流化床煤气化反应器的数值模拟Ⅰ:反应器模型与模拟[A];第十届全国信息技术化工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韩高荣;汪建勋;刘起英;;大面积功能薄膜的浮法在线制备技术及新型节能镀膜玻璃研究[A];TFC'05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皮科武;高磷铁矿生物降磷反应器的制作及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苏静;有机污染物电化学氧化反应器的流体动力学和传质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陆彩霞;氢自养反应器去除饮用水中高浓度硝酸盐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任相坤;煤直接液化强制循环淤浆床反应器工程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5 于海群;氮化镓MOCVD化学反应动力学分析及其数值模拟研究[D];江苏大学;2012年
6 周莉莉;化工合成制药废水的高效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陈莲芳;脱硝反应器流场与反应物混合模拟优化[D];山东大学;2011年
8 陈耿;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气的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罗利佳;内循环气升式反应器流动行为与传质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10 倪寿清;厌氧氨氧化过程性能和微生物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邦辉;厌氧颗粒污泥特性和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杨永超;厌氧颗粒污泥法处理高浓度抗生素废水的研究及应用[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志鹏;异波折板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纪仕飞;浆态床费托合成反应器的数学模拟[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胡梦蝶;造纸废水中2,4,6-三氯苯酚对厌氧颗粒污泥的毒性影响及其还原脱氯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6 丁维;两相一体式污泥浓缩消化反应器微生物种群变化与处理效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李亮;工业化厌氧颗粒污泥重要菌群及相关功能基因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8 张哲衡;高能燃料燃烧流场的数值模拟与结构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王云;四维生物脱氮反应器理论与实验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2年
10 王宏银;肽核酸芯片光导原位合成系统中微流体反应器的研制[D];中南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涛;反应设备需紧跟石化设计制造步伐[N];中国石化报;2007年
2 王廷俊;反应设备:设计制造须跟上工艺更新[N];中国化工报;2007年
3 叶迎春 黄静;把主打产品做成国内一流[N];中国石化报;2006年
4 李杰;创新发明高效好氧生物流化反应器[N];科技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张益;海绵钛重大科技专项通过验收[N];贵州日报;2010年
6 记者 李琦琨;贵州首个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通过验收[N];经济信息时报;2010年
7 庞亚斌;遏制炼化厂污染源碱渣废水处理技术获推广[N];中国水利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姚耀富通讯员 张强;名牌之花何以盛开[N];中国石化报;2007年
9 郑伟;碱渣废水处理自主技术获推[N];中国环境报;2006年
10 丁何;企业应采用先进技术脱硫[N];中国环境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