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大、中学生正义感培育的困境与出路

廖运生  
【摘要】: 公平与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当前社会成员正义感缺失较为普遍,影响到构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因此,培育大、中学生的正义感成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回应现实的重要课题。 回顾思想政治教育关于正义感培育的研究,多从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或正义伦理的应然要求看待正义感培育的重要性,从正义感缺失的现状中寻求相应的培育内容、途径。这种研究方式无法综合多种培育因素,不能对当前社会正义感缺失作出更有说服力的理论回应。 本文以“正义感培育”为考察对象,立足于大、中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实践,通过实证调查大、中学生正义感及其培育的现状,探讨目前正义感培育困境,努力从多维度、多层面提出积极有效的培育对策。具体研究思路和方法如下: 首先从大、中学生道德实践中认识其正义感的现状。故本文从受教育者主体的角度提出大、中学生正义感“实践”说。大、中学生正义感之实践,主要受制于实践主体的正义观和实践主体的实践内容倾向。以下几个方面的正义观对大、中学生正义感实践产生普遍和重要影响,包括:关于正义美德的普世化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的正义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正义观和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所持有的正义观。文中还介绍了罗尔斯的体现公平正义价值的正义观,因为它对我们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有重要借鉴意义。此外,因为正义感实践的主体是大、中学生,所以他们的主体性特征渗透在正义感实践内容里,具体表现为认知、情感、行为及评价等方面。以上两个方面的理论探讨,不仅为调查大、中学生正义感实践的现状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分析调查结果、探讨培育对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其次发放问卷对800名大、中学生的正义感现状进行调查。获得结论表明:部分大、中学生对正义、正义感缺乏应有的基本认识;正义情感的激发受到抑制;在行为选择中正当原则的要求被忽视;正义评价的方法和内容较少理性化。此外还就大学生与中学生的正义感实践的现状做了比较。 再次,从现状调查中分析大、中学生正义感培育的困境和抑制因素,这是本研究的难点。从过程看,正义感培育的困境包含正义感形成及强固两方面,即体现为正义品质从无到有,从有到进一步获得强化、巩固的过程中;从机制看,正义感培育的抑制因素体现在道德实践的主体、客体和环体的相互作用中。据于正义感的相关理论和实证调查的结果,本文分别从政治制度因素、经济因素、社会管理因素、文化传播因素及社区、学校和家庭因素,分析目前存在的大、中学生正义感培育的困境及制约因素。 最后为大、中学生正义感培育的路径选择和对策研究。通过介绍多学科视域中的正义感培育理论,指导思考大、中学生正义感培育的路径。本研究认为,家庭和学校教育对大、中学生正义感培育起奠基作用;社区生活为大、中学生正义感实践提供示范和锻炼机会;社会保障和社会控制是大、中学生正义感实践的重要推动力;自我道德状况构成大、中学生正义感实践的调阀门;网络虚拟环境为大、中学表达正义感提供新手段和新方式。本文还就以上几方面结合调查数据,提出了形成、强固正义感品质的具体培育对策。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国华;论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历史主体三者区分的根据与内在统一性[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04期
2 谷桂华;;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再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孙鹤;肖征;;文化视域中高校“基础”课实践主体活化意义探究[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4 郭东军;;论延安大生产运动之“大”[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曲士英;王丽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践主体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5期
6 熊雄;;“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科学史观的箴言[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郑俊武;;身心关系与体育的本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8 郑海侠;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解析——马克思的“实践主体”对“理性主体”的突破[J];兰州学刊;2004年03期
9 张彦修;论孔子实践理念体系的特色[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李三强;;实践美学视野下的虚拟美学[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1 兰明;单华;;实践主体效应与反主体效应及现实意义[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2 庞海坡;;论从认识主体到实践主体——主体的社会性凸现的必然结果[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3 陈秀;;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教育公平实践主体的启示[J];学术论坛;2010年07期
14 张艳玲;;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轨迹探析[J];学术交流;2010年11期
15 漆调兰;;实践视域下高校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陇东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6 刘强;;方针政策实施过程中实践主体的偏差成因[J];前沿;2011年09期
17 山石;实践活动的负态效应及其根源[J];中州学刊;1991年04期
18 刘永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发展新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19 王立华;;实践对接:班主任工作理论应用的范式转型[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14期
20 汤玉红;卢清昌;;对实践主体的再认识[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波;;关于“三个代表”实践主体的理性反思[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C];2003年
2 刘森林;;内向性主体的三个矛盾维度[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3 任容;;对“价值需要说”的再反思[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任容;;对“价值需要说”的再反思[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5 闫学坤;赵留山;张维;;关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定义的几点思考[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二卷)[C];1993年
6 崔自铎;;现实呼唤人的现代化[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陈耀彬;;人的素质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8 冯国瑞;;冯定的真理观[A];平凡的真理 非凡的求索——纪念冯定百年诞辰研究文集[C];2002年
9 唐红波;;探究式学习: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健康快车”[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10 高慎贞;;对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A];循环经济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树真;“引导”中“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夏建国;实践规范论[D];武汉大学;2004年
3 刘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论纲[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接受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关锋;论马克思的实践理性[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朱晓刚;我国大学课程观的反思与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张荣伟;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D];苏州大学;2006年
8 张域;担保法律制度与习俗的文化解读[D];吉林大学;2007年
9 胡波;社会理想境界论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庄严;现实的人:历史发展的动力[D];黑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利辉;社会学视野下成人高等教育实践主体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2 邵继成;科技文化进化的机理及向度诠释[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3 巩在锋;实践:关于认识发展动力的再思考[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金星;论实践主体的发展与在当代的自我超越[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旭;论邓小平的实践观[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6 邵德进;实践价值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郗瑞欢;佛儒道德观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8 田歧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曹莉;试论实践的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10 罗广亮;生态哲学视野中的实践负效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秦;工人阶级是“三个代表”的实践主体[N];吉林日报;2003年
2 陆广莘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大德日生 厚德载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本报特约评论员;让思想走在行动的前面[N];镇江日报;2009年
4 舒迪;“2007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论坛”在京举行[N];人民政协报;2007年
5 陇南市政协主席 邱正保;发挥政协优势 服务构建和谐社会[N];人民政协报;2005年
6 霍虹;马克思主义时空定位与实践主体的统一[N];辽宁日报;2008年
7 通讯员 林治国;突出实践主体 深入调查研究[N];三峡日报;2009年
8 夏建国;主体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N];光明日报;2002年
9 杨万龙;工会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中的方法论意义[N];工人日报;2007年
10 王庭坚;树立五种意识 推进思想的自我解放[N];团结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