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甲基转移酶1、3b与p16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检测DNA甲基转移酶1、3b(DNMT1、3b)蛋白与p16蛋白在人原发性胰腺癌组织与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三种蛋白在胰腺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材料和方法我院收治的胰腺癌患者的术后标本。取其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标本46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TM快捷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了46例原发性胰腺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DNMT1、DNMT3b和p16等三蛋白的表达情况。①分析肿瘤组织与相应癌旁组织的高表达率有无差异;②分别分析三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病人的性别、肿块的部位、患者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和TNM分期等指标间的相关关系;③同一组织来源的相邻切片配对,三蛋白两两分组对其高表达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1.DNA甲基转移酶1、3b(DNMT1、DNMT3b)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大多位于细胞核,阳性细胞染色为棕黄色。在癌旁组织细胞中也可见其表达。DNMT1蛋白在胰腺癌中的高表达率为80.4%,要高于相应癌旁组织中的17.4%,两者比较有差异(P=0.000)。DNMT1蛋白的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发现:DNMT1癌的表达水平高低与患者性别、临床分期、肿瘤位置无关。DNMT1蛋白的表达强度和肿瘤分化(P=0.009)、淋巴结转移(P=0.002)神经浸润与否(P=0.001)相关。DNMT3b蛋白虽然表达的部位与DNMT1基本相同,但其在胰腺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有其自己的特点。在胰腺癌组织细胞中DNMT3b蛋白高表达率较DNMT1蛋白低,为65.2%。且较其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的4.3%升高,两者相比较有差异(P=0.000)。在DNMT3b蛋白表达强度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分析中发现:DNMT3b蛋白表达强度和患者临床分期(P=0.002)、肿瘤分化(P=0.013)、淋巴结转移(P=0.036)神经浸润与否(P=0.005)相关与DNMT1蛋白的表达特点一致,且与患者性别、肿瘤位置无明显相关关系。
2. p16蛋白的表达均定位于胞浆中,染色为棕黄色,胰腺癌组织中多为阴性。胰腺癌组p16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1.3%,癌旁组织表达阳性率为93.5%,两组相比表达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5)。分析p16蛋白表达强度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显示p16蛋白的表达强度和临床分期(P=0.023)、肿瘤分化(P=0.038)、淋巴结转移(P=0.014)神经浸润与否(P=0.042)相关,而与性别、肿块的位置等无关。
3.三蛋白两两配对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DNMT3b蛋白与p16蛋白存在明显的负相关,相关系数r值为-2.40。DNMT1蛋白和p16蛋白也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为r值为-4.01,而DNMT1蛋白和DNMT3b蛋白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结论1. DNMT1与DNMT3b蛋白的高表达在胰腺癌的发生及进展(肿瘤分化、淋巴结转移及神经浸润与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 p16蛋白可作为评估胰腺癌恶性程度及其侵袭能力以及胰腺癌患者预后的一个相对有价值的候选指标之一。
3. p16基因的表达沉寂可能与其甲基化水平改变相关。可能是由于DNMT3b与DNMT1蛋白通过调控p16基因甲基化水平从而调控了其表达的p16蛋白的水平。这一机制在胰腺癌的发生及进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
|
|
|
1 |
宋国炜,金晓伟;增殖细胞核抗原和P16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
2 |
宋国炜,陈远耀,金晓伟;胰腺癌 P16、 P53及 PCNA 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
3 |
徐刚;崔静;唐芙爱;;p16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医药论坛杂志;2007年17期 |
4 |
郭树彬;杨红;陆星华;钱家鸣;刘军波;陈琳洁;王升启;;胰腺癌抑癌基因P16、DPC4寡核苷酸芯片点突变及缺失的应用[J];临床内科杂志;2007年06期 |
5 |
杨卫华;张松柏;王春友;熊炯炘;陶京;;胰腺癌中Plk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年10期 |
6 |
花瞻;张远春;贾振庚;张震生;;Her-2/neu、DPC4和P16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8年01期 |
7 |
郁斯清;吴裕炘;唐振铎;徐家裕;;胰腺癌的诊断[J];国际消化病杂志;1981年04期 |
8 |
杨福钧;;胰腺癌的早期诊断[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1982年01期 |
9 |
孟济明,沈茜,张洪富,吴月琴,姚光弼;胰腺癌组织抗原提取及临床检测[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8年03期 |
10 |
宫轲,伍福乐;胰腺癌早期诊断的进展[J];江苏医药;1988年06期 |
11 |
沈魁;;胰腺癌诊断和治疗的进展[J];腹部外科;1988年03期 |
12 |
傅德良;神经紧张素调节人体胰腺癌的生长[J];国际外科学杂志;1993年06期 |
13 |
胡先贵,唐岩,刘瑞,王本茂;提高胰腺癌的切除率[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994年06期 |
14 |
奚美芳,张启春,郑穗生,陈阿娜;31例胰腺癌的CT诊断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
15 |
王沛,张耀圣;第6讲胰腺癌[J];中国临床医生;1994年10期 |
16 |
李增灿,陈频佳,侯朋,陈田,李杨,孟庆峰;超声引导下介入并中药治疗胰腺癌8例[J];医学理论与实践;1996年08期 |
17 |
郭萍,李宜辉,赵晓晏,胡扬腾;测定血清HA、ⅣC对诊断胰腺癌意义的初步探讨[J];中国医师杂志;1999年02期 |
18 |
卢延!100029;胰腺癌的CT与MR诊断新进展[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1999年04期 |
19 |
吕农华!330006,晏楠!330006,张焜和!330006,徐萍!330006,谢勇!330006,王文中!330006,王崇文!330006;手术证实的147例胰腺癌的诊断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00年02期 |
20 |
李波;胰腺癌综合治疗现状[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