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隙连接通道改变参与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
【摘要】:
目的:
缝隙连接(gap junction GJ)广泛分存于心脑血管系统,缝隙连接通道功能的变化在许多心脑血管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本实验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免疫共沉淀技术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缝隙连接通道类型的变化,为更深入研究脑血管GJ通道参与SAH后CVS的机制奠定基础,可能为更有效防治CVS寻找一个崭新的途径。
方法:
1.建立兔二次SAH后CVS模型:新西兰大白兔3%戊巴比妥钠(1ml/kg)麻醉后,枕大池穿刺注射未肝素化新鲜自体动脉血(0.5ml/kg),清醒后正常喂养,24h后二次重复注血。
2.动物CVS模型的检测:分为假注血组及SAH组,在建立模型前及建立模型后的7d行两次DSA造影,比较各实验组基底动脉直径的变化;二次造影后,经心脏行全脑灌注固定作HE染色,光镜下观察血管壁组织形态学的变化。
3. GJ蛋白表达类型的变化:各组动物在行DSA造影后处死取脑,分离基底动脉,应用免疫共沉淀技术分别以Cx43、Cx45、Cx40、Cx3为抗体沉淀提纯相应蛋白, 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基底动脉Cx43、Cx45、Cx40、Cx37与基它三种蛋白表达相互作用的变化,推测这些缝隙连接蛋白组成同型通道或异常通道的变化。
结果:
1.成功建立兔二次SAH后CVS模型:DSA造影显示正常对照组造模前后基底动脉直径比值为97.2%±1.5%,SAH-7d组造模前后基底动脉直径比值为63.7%±7.1%,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光镜下可见痉挛的血管管腔狭窄和管壁增厚;内皮细胞部分坏死脱落致内弹力层裸露,胞质中见有空泡形成,部分细胞胞核浓染固缩;内弹力层呈波纹状卷曲、断裂;平滑肌细胞肥大、变性并伴有坏死。
2.以Cx43为沉淀蛋白得出SAH组Cx43、Cx45、Cx37表达较假注血组明显增加,而SAH组Cx40表达较假注血组明显减少;相似地,以Cx45为沉淀蛋白可以得出SAH组Cx45、Cx43、Cx37表达较假注血组明显增加,而SAH组Cx40表达较假注血组明显减少;以Cx40为沉淀蛋白得出SAH组Cx43、Cx45、Cx37、Cx40表达较假注血组均明显减少;以Cx37为沉淀蛋白得出SAH组Cx43、Cx45、Cx37表达较假注血组明显增加,而SAH组Cx40表达较假注血组明显减少。
3. Cx43与Cx43、Cx45与Cx45、Cx37与Cx37形成的同型缝隙连接通道在SAH后较正常组增加。Cx40与Cx40形成的同型缝隙连接通道在SAH后较正常组减少。Cx37与Cx45、Cx37与Cx43、Cx45与Cx43形成的异型缝隙连接通道在SAH后较正常组增加。Cx37与Cx40、Cx40与Cx43、Cx40与Cx45形成的异型缝隙连接通道在SAH后较正常组减少。
结论:
在CVS过程中,多种GJ蛋白(Cx37、Cx40、Cx43、Cx45)的相互作用程度发生了不同的变化,相应地形成各种同型缝隙连接通道或异型缝隙连接通道数量的变化,表明GJ通道的改变可能参与了SAH后CVS的发生。
|
|
|
|
1 |
李铮,王益鑫;细胞间缝隙连接的信息交流与勃起功能障碍[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3年05期 |
2 |
薛军辉,张作明,郭群;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在微孔聚碳酸酯膜上共培养模型方法[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
3 |
张卫泽;心肌细胞缝隙连接及其与心血管疾病和心律失常的关系[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2年02期 |
4 |
袁冬,朱蓬第,祝总骧,徐瑞民;对大鼠幼鼠背部膀胱经上缝隙连接分布状况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年01期 |
5 |
周逢海;王养民;宋波;金锡御;;18β-GA对逼尿肌不稳定缝隙连接介导细胞间通讯功能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6年03期 |
6 |
廖磊;刘广益;;缝隙连接与癫痫[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1年02期 |
7 |
蒋晓江,李书林,姚国恩,许志强,刘娟,张远凤;实验性内囊出血后脊髓前角缝隙连接对肌痉挛的影响[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3年01期 |
8 |
高宇端,张劲松;晶状体细胞缝隙连接的结构、性质及功能[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4年04期 |
9 |
乔颜春,孙青;连接蛋白Connexin43的研究进展[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05年04期 |
10 |
鲁峰!510515广州,高建华!510515广州,黎小间!510515广州;病理性瘢痕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缝隙连接介导的细胞间通讯[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1年02期 |
11 |
常连胜;;睾酮对人类TCC细胞缝隙连接点细胞间通讯的抑制作用[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1990年05期 |
12 |
罗深秋,张薇,鲍永耀,朴英杰;培养细胞缝隙连接通讯功能测定的新方法[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
13 |
刘运来,蔡文琴,姚忠祥,杨忠,孙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之间直接通讯的实验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14 |
张繁之;王琳;张存泰;卜军;陈斌;;阿托伐他汀对肥厚心肌缝隙连接重构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年08期 |
15 |
连宇;马克涛;李丽;司军强;;缝隙连接与动脉粥样硬化[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年22期 |
16 |
张文涛,卢世璧,黄英,李楠;软骨细胞形态对其缝隙连接的影响[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0年04期 |
17 |
梁庆;林吉进;李玉光;;缝隙连接、连接蛋白43及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6年01期 |
18 |
徐铃;人乳头瘤病毒E5基因[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98年02期 |
19 |
曹剑峰,汪超英,张涛,王志友,李涛,李玲莉,李承晏,余绍祖;HSV-tk基因/GCV系统治疗肿瘤的旁观者效应与缝隙连接关系的研究[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2年01期 |
20 |
刘岩;赵世萍;肖诚;李平;;膜离子通道及缝隙连接在心律失常中的作用[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0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