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魅力故乡
【摘要】:本文以公共艺术关注大众审美与鼓励参与的思想为基点,从视觉的、审美的角度,思考如何通过艺术弥补农村视觉文化的缺失,构建一个有场所感和归属感的新农村,使艺术在提升农民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品格方面,发挥其积极作用。
几千年来,农村一直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居住的基本环境。我国效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观,曾被古代人运用于园林、民宅、村落的营建中,勾画出农耕社会的视觉形象。而今,农村公共环境成为制约乡村空间发展的重要因素,相较于城市建设的如火如荼,农村公共设施与环境建设却显得相对滞后。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一般只着眼于物质形态而忽略文化内涵,传统村落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和谐的居住理念多有缺失,农村文脉延续遭遇困境;另一方面,现代的艺术观念对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影响孱弱,农村公共空间文化建设尚未找到有效的途径。
虽然在当今艺术领域,公共艺术被频繁提及,但是它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基本上都以城市为中心,而对农村视觉形态关注甚少。完美的农村生活环境,除了其实用功能要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以外,还应该是一个能够唤起居民艺术感的精神空间。虽然“令农村居住区具有艺术感”这样的理念经常被认为是乌托邦的空想,但是在本文案例中,艺术对农村空间的介入和互动却实实在在满足了农民对艺术化生活方式的渴求,也成为未来建设农村理想的生存空间可以借助的有效途径。本课题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此。
本文创新点:从公共艺术的角度,结合在胶东地区农村的调研,诠释了农村居住区公共空间视觉文化营建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挖掘农村空间视觉营造经验,以农民为本,探讨如何营建艺术化的农村公共空间,试图建立能够表达时代精神、农民情趣的农村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