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社会生态视野中的志愿服务研究

龚万达  
【摘要】:志愿服务是一项崇高的社会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式的志愿服务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近20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理论研究不足一直是一个制约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瓶颈”问题。志愿服务的研究者大多以西方的社会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志愿服务的价值、动机、管理等进行调查和数据分析以及一般性的理论梳理,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志愿服务理论研究中的指导作用。为此,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变换理论为指导,从志愿服务的社会生态(广义)入手,将志愿服务体系视作社会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志愿服务体系的构成以及它与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狭义,此处指社会阶层)环境之间的依存与互动关系进行综合研究,尤其对全球化视野的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与社会生态文明的目标——和谐社会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完善志愿服务体系的思考和建议。围绕这些目标,本研究主要内容除导论外为如下几方面: 第一章:文献综述。主要包括:社会生态和志愿服务相关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志愿服务的研究状况;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包括: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变换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学说、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关系理论为基础的社会资本理论。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理论综述,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章:中国志愿服务组织的社会生态现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决定三个不同社会志愿组织系统的客观存在。主要包括:中国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生态状况考察、中国社区志愿者组织的生态状况考察和中国民间草根志愿组织的生态状况考察。主要描述了我国目前三个不同志愿组织的生态现状和运行特点,为第三章从社会生态的四个不同方面对志愿服务的发展进行研究奠定基础。 第三章:中国志愿服务产生的背景——社会生态分析。包括志愿服务的经济生态分析、政治生态分析、文化生态分析和社会生态(社会阶层)分析。主要论证了志愿服务的发生、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志愿服务之所以能够引入中国并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其根源在于适合了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社会阶层)生态的现实需求,并且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态的和谐。 第四章:全球化视野的志愿服务。主要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角度论述了全球化的发生发展;志愿服务的产生与发展与全球化的趋势紧密相关、密不可分。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为中国志愿服务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提出对策。 第五章:志愿服务与社会生态文明的目标——和谐社会。本章主要论述了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志愿领域是和谐社会生态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对上海世博会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并进行数据统计的聚类分析,论证志愿服务对积聚社会资本、促进社会信任具有重要作用。并在论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志愿服务法制建设、培育志愿文化、提高志愿服务参与率等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志愿服务对策。 结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是人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领域。”社会志愿服务之所以在当代中国尤其改革开放之后发生和蓬勃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一种特殊形式,必然具有市场经济的一切普遍特征,诸如利益导向、竞争规律等等。利益导向容易导引人们走向“唯利是图”;竞争规律的“优胜劣汰”容易导致弱势群体的利益损失。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提倡社会共同富裕、提倡社会公平。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力发展不均衡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志愿服务在相当程度上能够弥补制度缺失,是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现代社会体制十分重要的内容。从中国目前的社会生态状况和志愿服务的发展来看,行政化、组织化的手段对促进志愿服务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要充分发挥行政化、组织化的积极作用,努力克服其消极影响。同时,要大力倡导和引导民间志愿服务,促进民间志愿组织的发展,使之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撑。因此,国家应该在推动志愿服务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即是:国家推动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促进社会和谐。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舰;;浅议非政府组织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J];法制与社会;2009年12期
2 文正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视野——促进我国非政府组织的有序化发展[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3 赵素兰;;非政府组织: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J];学术论坛;2006年03期
4 付艳凌;;非政府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文正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视野——促进我国非政府组织的有序化发展[J];现代法学;2006年02期
6 孔令刚;;中国非政府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途径[J];学会;2007年10期
7 蒋梅香;;和谐社会视角下中国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分析[J];理论界;2007年07期
8 祝子庆;;发展非政府组织共建和谐社会[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6年01期
9 范斌;;非政府组织发展及其在和谐社会中的建构功能[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06期
10 谭希培;刘功武;;试论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与非政府组织的价值理念[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1 牛天秀;;当代中国NGO公共服务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2 许冠亭;袁则文;;构建和谐社会视阈中非政府组织的作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3 陈洪连;;论和谐社会与非政府组织的治理[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14 马秀清;;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J];理论前沿;2007年16期
15 陈洪连;;论非政府组织对和谐社会的建构功能及其发展策略[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6 刘潇雅;;当代非政府组织的角色定位及其功能发展趋势[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04期
17 郑光梁;魏淑艳;;浅议国外非政府组织扶贫机制及其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8 李从新;;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动力——非政府组织[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9 张鑫;陈昭颖;;和谐社会视角下,政非关系发展趋势的探讨[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年S1期
20 王阳;;公共管理创新视角下的我国非政府组织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权东先;;非政府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初探[A];第25届中西南学会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熊雪莉;陈泽华;;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分析——以汶川地震为例[A];科学发展观与行政体制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吴琦;;公共服务社会化与非政府组织的发展[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4 房广顺;杨路平;朱军杰;;附录(三) 省社科类社团赴德国考察报告[A];中国社会科学类社团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C];2009年
5 牟春野;侯雷;;建立我国非政府组织监督管理机制研究[A];政府改革与行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马立;顾建键;;德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独特经验及启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7 张明军;吴新叶;;领导与服务:中国共产党对NGO的组织吸纳研究——以超越“国家-社会”范式的视角[A];和谐社会 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6年
8 马立;;社区治理与建设和谐社区——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和谐运作[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彭正波;;和谐社会视野中的中国慈善组织[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文隽;;草根非政府组织四种筹资方式的思考——走访贵阳市草根NGO有感[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万达;社会生态视野中的志愿服务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2 陆晶;我国非政府组织管理法治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杜倩萍;当代中国草根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功能[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孟昊;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法律分析[D];武汉大学;2010年
5 朱晓黎;宗教非政府组织与国家安全[D];复旦大学;2010年
6 甘锋;全球治理视野中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刘东锋;非政府组织与理念全球化——卡内基伦理与国际事务委员会个案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张晖;当代中国非政府组织与人权保护[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9 沈中元;全球化下非政府组织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李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公民教育[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功武;缺位、复位和定位[D];中南大学;2007年
2 宋菊蒙;非政府组织发展与政府行政治理关系初探[D];吉林大学;2006年
3 赵积明;澳门非政府组织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吕震乾;非政府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D];贵州大学;2007年
5 王华锋;NGO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6 孔令刚;非政府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7 尹晓峰;当代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状况及引导[D];山西大学;2010年
8 闫秀芳;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9 裘旭东;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以信仰为基础的发展援助[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张英;舟山市非政府组织的定位及其发展趋势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潘跃;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实施村级扶贫规划[N];人民日报;2005年
2 韩洁;有11家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扶贫[N];中国信息报;2007年
3 记者 薛军;第五届联合国非政府组织非正式区域网络亚太地区研讨会在西宁举行[N];青海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朱定;大力支持和扶持非政府组织挖掘社会力量解决社会问题[N];湖南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张鲜堂 张帆;扶贫难度加大 非政府组织发挥重要作用[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6 ;NGO走进中国[N];江苏经济报;2003年
7 战雪雷;政府通过NGO推进扶贫工程[N];中国财经报;2006年
8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规范境外非政府组织活动暂行规定的通知[N];云南日报;2010年
9 ;环保非政府组织发出倡议[N];科技日报;2003年
10 傅春荣;依法组建非政府组织促进政府转换职能[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