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态视野中的志愿服务研究
【摘要】:志愿服务是一项崇高的社会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式的志愿服务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近20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理论研究不足一直是一个制约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瓶颈”问题。志愿服务的研究者大多以西方的社会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志愿服务的价值、动机、管理等进行调查和数据分析以及一般性的理论梳理,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志愿服务理论研究中的指导作用。为此,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变换理论为指导,从志愿服务的社会生态(广义)入手,将志愿服务体系视作社会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志愿服务体系的构成以及它与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狭义,此处指社会阶层)环境之间的依存与互动关系进行综合研究,尤其对全球化视野的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与社会生态文明的目标——和谐社会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完善志愿服务体系的思考和建议。围绕这些目标,本研究主要内容除导论外为如下几方面:
第一章:文献综述。主要包括:社会生态和志愿服务相关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志愿服务的研究状况;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包括: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变换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学说、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关系理论为基础的社会资本理论。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理论综述,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章:中国志愿服务组织的社会生态现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决定三个不同社会志愿组织系统的客观存在。主要包括:中国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生态状况考察、中国社区志愿者组织的生态状况考察和中国民间草根志愿组织的生态状况考察。主要描述了我国目前三个不同志愿组织的生态现状和运行特点,为第三章从社会生态的四个不同方面对志愿服务的发展进行研究奠定基础。
第三章:中国志愿服务产生的背景——社会生态分析。包括志愿服务的经济生态分析、政治生态分析、文化生态分析和社会生态(社会阶层)分析。主要论证了志愿服务的发生、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志愿服务之所以能够引入中国并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其根源在于适合了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社会阶层)生态的现实需求,并且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态的和谐。
第四章:全球化视野的志愿服务。主要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角度论述了全球化的发生发展;志愿服务的产生与发展与全球化的趋势紧密相关、密不可分。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为中国志愿服务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提出对策。
第五章:志愿服务与社会生态文明的目标——和谐社会。本章主要论述了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志愿领域是和谐社会生态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对上海世博会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并进行数据统计的聚类分析,论证志愿服务对积聚社会资本、促进社会信任具有重要作用。并在论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志愿服务法制建设、培育志愿文化、提高志愿服务参与率等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志愿服务对策。
结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是人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领域。”社会志愿服务之所以在当代中国尤其改革开放之后发生和蓬勃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一种特殊形式,必然具有市场经济的一切普遍特征,诸如利益导向、竞争规律等等。利益导向容易导引人们走向“唯利是图”;竞争规律的“优胜劣汰”容易导致弱势群体的利益损失。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提倡社会共同富裕、提倡社会公平。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力发展不均衡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志愿服务在相当程度上能够弥补制度缺失,是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现代社会体制十分重要的内容。从中国目前的社会生态状况和志愿服务的发展来看,行政化、组织化的手段对促进志愿服务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要充分发挥行政化、组织化的积极作用,努力克服其消极影响。同时,要大力倡导和引导民间志愿服务,促进民间志愿组织的发展,使之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撑。因此,国家应该在推动志愿服务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即是:国家推动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