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电网运行的光伏逆变电源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传统能源日渐枯竭,可再生能源发电(如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是获取电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们分布并联在传统的电力线上,向用户提供能量。但是,随着数量众多的分布式电源接入现有配电网,传统辐射状的无源配电网络将产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将给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带来威胁,目前这种分布式发电仍无法被电力部门所接受。微电网是由负荷和分布式电源组成的智能小电网系统,它不改变现有配电网络结构,通过对网内的分布式发电电源和负载的管理消除分布式电源对传统配电网的影响,更好地发挥分布式电源的应用潜能。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电源的微电网拓扑结构,对用于微电网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电源的若干关键技术,如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和独立运行控制策略、孤岛检测以及逆变电源在微电网中的运行控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设计了一种基于分布式光伏电源的微电网拓扑结构,微电网内设置了中心控制器、负载控制器,将分布式电源、负载以及负载控制器划分成一个小区域,通过可控开关连接在微电网交流母线上。研究了基于分布式电源的微电网运行控制策略,设计了具有良好实时性的CAN总线微电网通信结构。根据分布式电源接入微电网不同位置时对微电网电压的影响特点,提出了分布式电源在微电网中接入位置的建议。
在传统光伏并网逆变电源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接受微电网中心控制器控制的并网逆变电源,提出了逆变电源并网运行的功率控制方法,它与传统电源一样在并网期间以电流注入的方式向负载供电运行,但其输出功率接受微电网中心控制器的控制,当微电网内负载需求功率较大时,光伏电源实时地进行最大功率跟踪,输出最大功率;当微电网内负载功率需求小于设定阈值时,光伏电源接受中心控制器指令输出指定的功率,避免逆潮流现象出现。设计了逆变电源的软硬件电路,利用DSP内嵌CAN模块建立了分布式电源之间的通信联系,并根据微电网的数据传输特点提出了微电网节点通信的CAN总线应用层规约。
提出了两种主动式孤岛检测方法,并结合被动式过/欠电压、过/欠频率孤岛检测方法,建立了一种综合的孤岛检测方法,缩小了逆变电源并网运行时孤岛检测的检测盲区。调制波微小畸变的主动式孤岛检测方法是将PWM正弦调制波前后半周期产生一个微小的不对称,使并网逆变器输出电流也产生不对称,从而引起逆变器输出功率在连续两个半周期内产生规律性变化,在孤岛出现时导致PCC点频率发生变化,以此作为孤岛的判定依据。该方法用软件实现不对称调制波,调制波的畸变程度易于控制,避免了调制波畸变过大而导致逆变电源输出电流谐波大的问题。基于方差判断的主动式孤岛检测方法在逆变器调制波中调制入二进制伪随机信号,并网时PCC点电压受电网电压钳制,其方差值很小;而在孤岛时PCC电压的方差值有明显的变化,根据方差的大小判断是否为孤岛状态。仿真和实验验证了两种主动式孤岛检测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研究了并联逆变电源在孤岛状态下运行的控制策略,根据传统的基于下垂控制的无互联线并联运行控制方法,通过调整逆变电源输出电压的频率和幅值来控制输出有功和无功功率。研究了一种实时测量单相瞬时功率的方法,通过一个闭环控制系统,以单相逆变电源输出电压/电流信号作为该闭环系统的输入信号,经控制系统构造后得到虚拟的两相正交的电压/电流信号,再处理这些信号即可得到逆变电源的输出瞬时功率,这些实时测得的瞬时功率保证了下垂控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最后,以两台分布式逆变电源,按照本文提出的微电网组建思路,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微电网实验系统,通过实验和仿真验证了分布式逆变电源在微电网运行的可行性。
|
|
|
|
1 |
王克奇,曹军;新型PWM方法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
2 |
蒋志坚,王锡仲,齐维贵;逆变电源起动过程的研究与改进方案[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
3 |
陈宏,胡育文;采用重复控制器的逆变电源数字控制方案[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
4 |
姜桂宾,裴云庆,杨旭,王兆安;SPWM逆变电源的无互联信号线并联控制技术[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3年12期 |
5 |
杨振,周京华,苏彦民;一种基于电压瞬时值反馈的数字化逆变电源的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03年18期 |
6 |
张同飞,朱天宇,卞新高,赵达;SCALE集成驱动器在臭氧发生器逆变电源中的应用[J];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4年04期 |
7 |
龙伟,杨春;多功能弧焊/切割逆变电源的研制[J];电焊机;2004年12期 |
8 |
陆天华;沈锦飞;朱火燕;;基于DSP+CPLD移相控制逆变电源的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08年11期 |
9 |
;阳光电源逆变电源荣获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称号[J];电源世界;2009年01期 |
10 |
杨复兴;王连圭;;逆变电源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
11 |
赵晶,汪苏,刘玉池,齐铂金;CO_2 短路过渡焊接的单片机控制[J];航空工程与维修;1998年02期 |
12 |
赵华明,熊蕊;逆变电源并联时环流的产生及抑制研究[J];船电技术;1998年02期 |
13 |
王立军,尤培;逆变电源用纳米微晶软磁铁芯[J];金属功能材料;2000年05期 |
14 |
林洁;张泽龙;朱忠尼;;频率合成技术在DC/AC逆变电源中的应用[J];电工技术;2001年11期 |
15 |
王鹤;杨宏;;光伏系统用中小功率逆变电源的现状与展望[J];电源技术应用;2001年09期 |
16 |
肖少斌,徐金榜,谢朋,万淑芸;航空115V/400Hz逆变电源EMC的研究与设计[J];电力电子技术;2002年06期 |
17 |
王鹤;杨宏;于化丛;崔容强;;500VA光伏逆变电源的研制[J];电源技术应用;2002年06期 |
18 |
孙维红;模块化逆变电源在通信行业的应用[J];通信世界;2003年17期 |
19 |
胡兴柳;基于重复控制技术的逆变电源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04年04期 |
20 |
廖家平;袁兆梅;张治国;;基于单片机PWM控制逆变电源的设计[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