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者及其行动能力
【摘要】: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体制的完善特别是社会管理制度范式的转换,在我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社会组织的资源汲取模式经历了重要的变迁。其中,因环境保护领域的草根公益型组织与国际接轨较早,国际交流较多,因此其为适应社会发展逻辑与国际化要求而发生的组织资源汲取模式化的变迁更加显著。
组织资源汲取模式作为一种微观的结构现象,同时也是研究组织的“关键”问题。自1994年以来,中国草根环保型公益组织依托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这两个基本服务领域,在获得良好社会反映的基础上进一步汲取资源。通过梳理其在具体服务行动中的资源来源和资源汲取方式,归纳出草根环保型公益组织的资源汲取模式发生的重要变迁,即从1994年——2002年间的“精英动员型”资源汲取模式,到2003年——2007年间的“联盟型”资源汲取模式,再到2008年至今的底层动员模式趋势。
现有对组织资源汲取的研究主要是在制度分析范式、网络分析范式和政治机会结构三个主要视角下进行,分别认为组织的资源汲取的方式是在政策、组织网络与社会资本以及机遇、威胁和策略性行动等核心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也就是说,在这三种具有明显结构化取向的解释视角下,政策通过对组织结构、组织功能发挥、组织生存空间和资源配置的作用来规制组织的资源汲取行动,组织所嵌入的网络形成了组织资源汲取的制约力量,以及政治机会结构对组织资源汲取行动构成了限制与引导。和以上三种研究结构化的解释视角不同,本研究试图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一种行动取向的分析,将组织的资源汲取模式看做是一种特定的微观结构,并从行动者及其行动能力出发来解释这种结构变迁的动力来源。具体到中国草根环保型公益组织资源汲取模式的变迁,这种形式层面的组织与结构变革,并不是结构性情境下的必然产物,而是围绕草根环保型公益组织资源汲取,拥有能动性的不同行动者基于各自行动能力在实际行动领域中经由互动建构的行动结果,即由草根环保型公益组织与政府、企业、媒体和其他社会群体围绕与资源汲取相关的具体问题进行持续互动而形成的超越不确定性的结果。在这种视角下对组织资源汲取模式进行的研究,解释了中国草根环保型公益组织资源汲取模式变迁的深层原因,可能提供了中国草根环保型公益组织资源汲取模式变迁的另一种解释逻辑。
通过勾勒1994-2010年间中国草根环保型公益组织资源汲取模式的变迁,特别是分析在草根环保型公益组织资源汲取的特定阶段组织的行动能力即认同要求和选择能力,研究发现,“价值共同体”的认同要求和选择能力上的精英主义特征建构了组织资源汲取的精英动员模式;“参与性压力群体”的认同要求和选择能力的组织决定性建构了组织资源汲取的组织联盟动员模式;组织认同要求的再定位与选择能力的拓展尝试建构了组织资源汲取的底层动员模式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草根环保型公益组织资源汲取模式的变迁更深刻地受到了特定阶段组织的行动能力即认同要求和选择能力的作用。将这一结果与美国草根环保型公益组织的资源汲取做比较,分析发现在不同的组织环境下,作为行动者的组织所具有的相似行动能力使美国的草根环保型公益组织也表现出了相似的资源汲取模式变迁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