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的自旋极化描述及其相关物理问题的研究
【摘要】:自从电子的自旋被人们发现以来,对电子的自旋极化描述问题的研究一直是量子力学与自旋电子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人们对电子自旋极化的认识在理论上还存在许多值得探讨和深思的问题,或者说还不是充分的,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或许会直接关系到我们对目前许多新奇的与自旋极化密切相关的物理现象的理解和阐释,如自旋霍尔效应、Imbert-Fedorov效应等。
现在人们广泛认识到光束的极化具有局域性,自然界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均匀极化光束。同样地,除了特殊情况下的均匀极化电子束,在一般情况下电子束自旋极化也是一个局域的物理量,其在空间具有非均匀分布特征。由此,我们可以预测出许多具有新奇极化分布的电子束,比如自旋极化分布具有如同柱矢量光束那样的柱对称结构的电子束,或称之为“柱极化电子束”。
由于电子相对论效应的存在,相对论电子将表现出非相对论电子所不具有的更丰富的物理行为。为了解释这些现象,必须从相对论量子力学的角度对电子诸多物理性质进行阐述,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相对论电子的自旋极化描述问题。为此,我们分别在非相对论和相对论量子理论框架下进一步发展了单电子的自旋极化描述理论,并且将其应用于自由电子的自旋极化描述中;然后,对所涉及到的体系空间对称性、空间位移特性等物理性质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考虑到高能极化电子束在粒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将来“相对论自旋电子学”的研究与发展,在最后一章中我们特别地对相对论电子束穿透非对称方势垒结构的物理行为做了详细的分析。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
(1)第一,在非相对论量子框架下发展了电子自旋极化的描述理论。我们发现,在仅考虑电子的自旋的情况下,由于泡利矢量三个笛卡尔分量之间不相互对易,在描述电子的自旋极化时,除了要确定自旋量子化方向外,我们还需要另外一个自由度——单位矢量((?))关于自旋量子化方向的方位角Φ。将此自旋极化的描述理论应用到自由电子情形,并且令构成自由电子波函数的每一个平面波分量的自旋量子化方向为波矢kr方向,我们可以得到自由电子自旋极化的一类表示,在给定权重分布函数和广义琼斯矢量时,单位矢量((?))完全决定了两自旋极化基矢的形式。由于此时两自旋极化基矢为螺旋度算符σr (?)pr /pr的本征值分别为“+1”与“-1”的本征态,而此算符本身便描述了自旋与动量之间的某种耦合,可以说单位矢量I(?)扮演着自旋与动量之间耦合的自由度的角色。
(2)第二,研究了表征自由电子自旋极化基矢的自由度——单位矢量I(?)在描述体系空间旋转对称性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利用Matlab数值模拟,我们展现了由不同单位矢量I(?)描述的自由电子束的对称性质:令电子束沿z轴传播,极角ΘI决定了电子束整体的物理性质,而方位角ΦI则与体系沿z轴的空间旋转变换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3)第三,首次提出了柱对称自旋极化电子束的概念,它们是z方向总角动量J z的本征态,但它们即不是自旋角动量也不是轨道角动量在z方向上分量的本征态。
(4)第四,简单地回顾了几个重要的描述自由空间相对论电子自旋角动量或自旋极化性质的力学量算符。然后利用极化算符和相应的阶梯算符通过代数方法构造了自由空间相对论电子的自旋极化基矢,与第二章中构造的非相对论电子自旋极化基矢类似,我们发现除了自旋量子化方向外,还需要另外一个单位矢量才能表征这些基矢。关于单位矢量的物理含义的分析讨论,基本上可以完全借鉴在第二章中有关单位矢量物理含义的讨论,此时只需要将泡利矢量算符替换成极化算符。
(5)第五,相对论电子穿透非对称方形单势垒结构过程中,透射电子的自旋极化将发生改变而不再与入射电子的自旋极化相同,由此,我们重点研究了透射电子的与极化相关的空间位移特性,结果表明它不仅依赖于入射电子能量和入射角度,而且依赖于入射电子的极化。这些现象是非相对论电子所不具有的行为,是电子相对论效应的一种体现。这些结果或许可以为高能极化电子束在粒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将来“相对论自旋电子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
|
|
1 |
李增花,左维,刘建业,郭文军;自旋极化的对称核物质和中子物质的性质[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3年04期 |
2 |
李增花,左维,刘建业,郭文军;自旋极化的同位旋非对称核物质性质[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3年09期 |
3 |
杨保华;李英兰;陈强;麻华丽;王锋;;Si_n(n为4,5)Mn团簇的结构和磁性的第一原理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3期 |
4 |
陈星;郭卫;;自旋极化对量子点系统电导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10年02期 |
5 |
陈星;郭卫;;自旋极化对量子点系统电导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6 |
朱颀人,宋庆峰,潘守甫;在自旋极化X_α交换近似下类氦离子振子强度的过渡态计算[J];光学学报;1985年01期 |
7 |
倪皖荪;自旋极化氢原子(H↓)系统中气体超流的可能性及其声学性质[J];物理学报;1983年09期 |
8 |
孙献平,胡志林,曾锡之,熊文;自旋极化氢原子的实验研究[J];科学通报;1992年08期 |
9 |
陆同兴;激光光解时间分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J];化学通报;1998年01期 |
10 |
张俊峰;M.Ali;陈洪;;Fe/Cr(001)超晶格层间耦合和自旋极化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
11 |
孙霞,王兵,王丽娟,吴自勤;二维磁结构的扫描隧道显微术研究[J];物理;2002年09期 |
12 |
刘莉;缪菊红;肖循;余功奇;任光明;王永强;李派;田召明;;La_(2/3)Ca_(1/3)MnO_3/TE(TE=Cu、Fe、Zn)复合颗粒系统的磁输运行为比较性研究[J];低温物理学报;2007年01期 |
13 |
邱元武;祝继康;;晶体CsFeCl_3的自旋极化MS-X_a计算[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
14 |
齐新华,高涛,朱正和,李跃勋,陈波,范智剑;LaNi_5电子与能量结构的全电子计算[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4年03期 |
15 |
陈小雪;滕利华;刘晓东;黄绮雯;文锦辉;林位株;赖天树;;InGaN薄膜中电子自旋偏振弛豫的时间分辨吸收光谱研究[J];物理学报;2008年06期 |
16 |
宋庆峰,朱颀人,潘守甫;在自旋极化X_α交换近似下Li原子振子强度的过渡态计算[J];光学学报;1983年05期 |
17 |
邱元武,祝继康;激光晶体的X_α研究Ⅲ—MgF_2:V~(2+)的电子结构[J];化学物理学报;1988年03期 |
18 |
孙华,雎胜,李振亚;半金属磁体[J];物理;2002年05期 |
19 |
孙霞,丁泽军,吴自勤;自旋极化电子显微术及蒙特卡罗模拟[J];物理;2002年12期 |
20 |
卫海燕,陈志达;分子磁交换机理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03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