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熔体中夹杂物一般动力学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
【摘要】:夹杂物的动力学一直是一个引起广泛兴趣的研究课题,其涉及的内容很广,基本的物理过程大致包括:形核、生长、聚合、传递等,夹杂物去除可以视为传递过程的结果。弄清冶金熔体中夹杂物动力学的一般规律,开展夹杂物去除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对于纯净钢生产、提高冶金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第一部分,对夹杂物动力学的若干方面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
采用聚苯乙烯颗粒,对夹杂物颗粒运动阻力的形状修正系数进行了水模型实验。发现,在相同体积下,不同颗粒的形状修正系数的大小满足如下规律:棒状颗粒沿长轴方向<球形颗粒<十字形颗粒沿平面方向<簇状颗粒<十字形颗粒沿平面的法向<棒状颗粒沿横向;一般地,夹杂物的形状修正系数,可取1.5~2.8。
对夹杂物在冶金容器壁面上吸附的稳定性进行了力学分析,结合已有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夹杂物吸附效率的一个预测关系,进而给出了夹杂物的壁面传质系数。结果表明,传质系数是流体壁面剪力的函数,随着壁面剪力的增大,传质系数呈现先增后减的规律,在某个临界剪力出现极大值,这个临界剪力大约是使夹杂物颗粒在壁面发生滚动的临界剪力的5倍。
对夹杂物生长的两种主要形式“扩散长大”和“碰撞聚合”,进行适当的物理简化和数学建模,推导了夹杂物生长速率的解析关系,建立了夹杂物生长的动力学理论。本文获得的扩散长大率,得到前人实验结果的检验。理论分析显示,夹杂物的早期生长依赖于扩散长大和布朗运动碰撞,前者作用是主要的,后期生长依赖于湍流碰撞和Stokes碰撞,湍流碰撞占主导地位。在冶炼过程,碰撞聚合比较迅速,而在连铸过程,碰撞聚合作用并不明显,精炼过程则处于一个过渡状况。对夹杂物碰撞聚合的微观形态进行了Monte-Carlo模拟,结果与文献报道的实验观察一致。尝试用分形理论解释夹杂物的凝聚结构,发现夹杂物的分形维数约等于2.25。
基于上述研究,把形核、生长、聚合和传递等基本物理过程耦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有普适性的夹杂物通用动力学模型,为深入研究冶金反应器中夹杂物的动力学行为奠定了基础。
论文第二部分,基于前面的研究,在Euler(流场)-Lagrange(颗粒运动)框架
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下,提出了一个夹杂物运动、聚合和去除祸合的统计模型。应用这个模型,对某
工业中间包中夹杂物的传递和去除进行了数学模拟。结果发现,通过浮力上浮,
是中间包中夹杂物去除的主要方式,壁面吸附、碰撞聚合增进了夹杂物的去除效
果。半径10卿、20“m、30林m夹杂物的总去除效率接近20%、42%和75%,其
中壁面吸附的贡献占1/6一1/4。碰撞长大对夹杂物去除的贡献5%,表明中间包
中夹杂物的碰撞长大并不显著,这个结论与传统的观点明显不同。
论文第三部分,基于前面的研究,对新型金属液纯净技术—单电流电磁
分离夹杂物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以期提供了一种经济、实用的钢
液净化手段。
解析了直流和交流激励下,金属液在圆管、扁平管中的磁场分布,提出了相
对电磁浮力、净化效率、净化时间的概念和理论关系,建立了单电流电磁分离夹
杂物技术的基本框架。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表明,工频交流电产生的电磁力分布
逼近直流电,使用直流电看上去没有必要;夹杂物的电磁净化效率是电流密度、
颗粒半径及其在分离管中停留时间的函数,圆管和扁管的净化效率接近;矩形电
磁净化管会在截面诱发二次流,二次流的出现扰乱了夹杂物的正常迁移,延滞了
颗粒的迁移时间,对夹杂物的去除不利。
利用AI一22%si和Al一5%Mg一2%Sic合金,采用工频电流进行了电磁分离夹
杂物的静态实验。结果发现,通电305、电流密度保持4x106刀衬,初晶si在
各种管道中都能完全偏聚,而半径大于50林m的siC颗粒,完全偏聚只要不到105
的时间,SIC颗粒的偏聚比初晶Si快。电磁分离技术可望移植到表面增强梯度功
能材料具的制备,从而提供一种经济、实用的新方法。
利用AI一8%Mg一2%A12O3合金,采用工频电流进行了电磁分离夹杂物的连续
实验。结果发现,在铝液流速2.3一2.9。而s,电流密度0.8一1 .4 xl护刀mZ的条件
下,出口温度比入口温度提高了15一25℃,加热效果可以满足对金属液加热的需
要。通电密度1.4x 107 A/mZ,金属液在管道中的停留时间保持105,A1203颗粒
的去除效率可达95%。在净化处理后的铝液中,发现大于20林m的夹杂物都能成
功去除。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基本吻合。
论文第最后部分,研究了材料电磁制备过程中,晶粒磁取向的微观机制,提
出了晶粒取向的一个动力学模型,获得了取向时间的一个分析解。对Bi一3%合金,
在300℃下和已3T的磁场中进行了淬火实验,得到了有取向的BIMn织构。发现
铁磁性的BIMn晶粒的磁取向时间小于l秒,与理论预测吻合。在BIMn织构的
形成过程中,取向不是控制性环节。
|
|
|
|
1 |
王林;刘德璋;王永春;高翔;;电焊钢管焊缝区的回流夹杂研究[J];钢管;1987年03期 |
2 |
洪友士;W.R.TYSON;B.FAUCHER;;稀土元素对2.25Cr-1Mo钢断裂性能的影响[J];金属学报;1988年04期 |
3 |
刘新华,蔡开科,曾小平,王砚铭;超低头连铸板坯的夹杂物[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1年S1期 |
4 |
朱卫民;汪(?)强;;RH-KIP双重精炼工艺对钢中夹杂物的影响[J];上海金属;1993年05期 |
5 |
胡勤东,蔡开科;高拉速小方坯铸坯中夹杂物分析[J];山东冶金;2000年05期 |
6 |
张麦仓,王焕琴,张丽娜,谢锡善;疲劳载荷下P/MRene95合金中夹杂物的微观行为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2年04期 |
7 |
邢全;;扭力轴断裂失效分析[J];黑龙江冶金;2005年01期 |
8 |
肖丰强;唐国红;侯登义;;A131GrAH36船板钢拉伸断口分层原因及改善措施[J];物理测试;2009年02期 |
9 |
安守勇;夏佃秀;侯东华;赵展鹏;马昊;;厚规格高强度钢板探伤不合原因分析[J];中国冶金;2009年04期 |
10 |
吴建华;;夹杂物对2Cr13钢疲劳性能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09年12期 |
11 |
孟凡西;闫行义;;55CrSi钢气门弹簧断裂原因分析[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9年07期 |
12 |
姜全新;唐燕华;;偏心轴表面裂纹形成原因分析[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9年12期 |
13 |
杜松林;金友林;包燕平;高振波;杨应东;;高效节约型建筑用H型钢Ti脱氧及夹杂物析出行为研究[J];钢铁;2010年03期 |
14 |
王雪峰;彭其春;;连铸圆坯中夹杂物的综合测定与分析[J];钢铁;2010年07期 |
15 |
李贵阳;李太全;;含镁夹杂物对一种管线钢固体相变的影响[J];钢铁;2010年07期 |
16 |
乙继海;王杰;刘贺;张兴铎;;45Cr_4NiMoV支承辊轴颈根部裂纹原因分析[J];一重技术;2011年02期 |
17 |
戚濂;浦绍康;殷碧群;贺桂英;;对16Mn桥梁钢板断口中的裂缝分析[J];武钢技术;1980年04期 |
18 |
潘建华;利用一般超声检测技术探测链状点夹杂物的可能性[J];材料工程;1986年01期 |
19 |
С.Л.Стефанюк;程鹏远;;铝电解槽多相夹杂物形成的特点及其性质[J];轻金属;1986年06期 |
20 |
陈志祥,何泽云,关卫和,周宗海;A508-Ⅲ钢声发射特性试验研究[J];压力容器;199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