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交—交矩阵式变换器及其在电气传动中应用的研究
【摘要】:由于交流传动系统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已在各个领域得到日益广泛地应用,但量大面广地采用三相整流电路进行AC/DC变换的通用交-直-交变频器仍存在电网侧功率因数偏低、谐波含量偏大的问题。由于直流母线上大容量电解电容的存在,结构也不够紧凑。此外,由于制动时能量不能回馈给电网,因而不能进行四象限运行。这样,研制一种电网侧功率因数高、输入电流谐波小、结构紧凑,可四象限运行的变频器就成为这项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矩阵式变换器正拥有所有这些特点,虽然它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但并不妨碍它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基于空间矢量调制的三相交-交矩阵式变换器及其用于电气传动系统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全文分为两篇,第一篇对三相交-交矩阵式变换器的基本原理、调制过程和有关特性进行了研究;第二篇对其用于传动系统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在绪论中,阐述了本文选题的背景、目的、意义和研究的内容与成果,对矩阵变换器的发展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在第一篇中,根据MC的空间矢量调制原理和等效交-直-交变换结构,基于电路器件用仿真的方法首次全面佐证了AC/DC、DC/AC和AC/AC变换的理论分析结论和调制机理。为此先分别对DC/AC和AC/DC变换的空间矢量调制原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再组合成AC/AC变换进行合成调制分析,提出MC在感性负载下输入相位差的变化范围为±90°,直流母线电压大
2000年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小和极性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并进一步指出输人相位差如果超
过士30“,会出现在半个周期内能量多次可逆的情况,这对主电
路的换流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影响矩阵式变换器的可靠性,
因此其最佳变化范围为士300.在此基础上,对三种变换又提出
了一种优化调制方法,并深人分析了AC/AC变换的调制过程和
相应的组合开关状态之间的转换,提出了使其开关状态之间转
换次数最少的两个奇偶性准则,简化了调制过程和降低了开关
损耗,解决了MC实现的一个难点.另外,对DC/AC变换,指
出了主电路开关信号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了两种建立空间矢
量调制算法模型的方法,其思路对减小矩阵式变换器控制系统
的计算时间和简化控制会有所帮助.同时,用仿真和实验证实
了优化调制方法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在第二篇中,首先对MC构成的三相异步电机变频调速系
统进行了分析,提出不仅MC的输出电压和频率是可控的,而
且其输人相位差也是可控的,这是MC在控制方面与通用变频
器的不同之处.然后对MC应用于传动系统所涉及的有关起动、
能量回馈、调速以及输人功率因数间题进行了研究,指出了MC
在起动方法上与通用变频器的共性,分析了四象限运行情况,提
出了在小40Hz范围内输出电压满足恒转矩调速的调制系数补
偿方法和输人功率因数与电压传输比之间的近似线性关系,并
进一步指出功率因数的最佳变化范围为0.866和1之间,这些
研究结果和结论为MC成功地应用于传动系统打下了基础.最
后,在综合MC优点基础上,又提出了一种MC的简化实现方
案,基于双PwM主电路结构分别用空间矢量调制进行AC心C
和OC/AC变换,在理论上可不用直流母线的电容,但实际中可
加人用于吸引开关尖峰的小电容,对输人电流或直流母线电压
三相交一交矩阵式变换器及其在电气传动中应用的研究
也不需要反馈控制,就可以实现AC/AC变换,有效缓解了MC
实用化所面临的电压传输比偏小、双向开关换流和成本偏高的
问题,只是适当牺牲了矩阵式变换器的输人电流波形,但功率
因数可达到或高于具有直流滤波电感的通用交一直一交变频器,具
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另外,针对通用变频器的网侧功率因数偏
低和谐波含量偏大问题,提出了一种无源功率因数校正方法,达
到了较好的结果,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其成果申请了专利,并
用于实际工程和产品.
本文的最后为总结与展望,系统地归纳了本文研究成果,并
对矩阵式变换器的未来发展和研究方向进行了综述.
|
|
|
|
1 |
钱以铃;;“矩阵式”工厂总图布置法[J];化工设计;1989年01期 |
2 |
王文俊,姚小刚;矩阵式组织结构及其在项目组织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2001年01期 |
3 |
朱小超;徐雪春;;PLC在分室袋式除尘器控制中的新应用[J];电气传动自动化;2010年06期 |
4 |
汤德伟;更精确 更快捷 更完美尼康F90X型照相机[J];照相机;1996年03期 |
5 |
蔡文,龚幼民;一种新型矩阵式可控整流器的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
6 |
吴秋平,刘家琰;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加强人力资源战略研究——对中远集运实施“矩阵式团队管理”的思考[J];集装箱化;2001年12期 |
7 |
孙世谦,刘刚,许纯;工程项目组织结构模式的探讨[J];中国勘察设计;2002年08期 |
8 |
刘鹏,李三立,刘智满,施遥,黄峰;RAID-M:高性能磁盘矩阵式海量存储器[J];中国科学E辑;2005年06期 |
9 |
刘泽瀚;;建筑施工企业矩阵式薪酬分配体系设计中的若干问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年09期 |
10 |
何茂军!武汉430074,彭怀东!武汉430074,李晓帆!武汉430074,付应红!武汉430074;一种新型矩阵式AC/AC变换电路的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01年02期 |
11 |
何曙光,齐二石,李莉;矩阵式组织结构中的绩效评价问题研究[J];工业工程;2003年05期 |
12 |
解冀生;矩阵式组合夹具[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1982年11期 |
13 |
高红卫;科研生产矩阵式管理模式的建立与优化[J];航天工业管理;2005年01期 |
14 |
蔡文,曹以龙,龚幼民;开关数量减少的单相矩阵式电力变换器的研究[J];电气传动自动化;2005年02期 |
15 |
张建;王传琦;李瑞强;闫海波;熊伟;;基于微处理器的车流量数据的检测与分析[J];微计算机信息;2007年35期 |
16 |
朱贤龙,龚幼民,陈伯时;矩阵式变换器的研制现状与发展方向[J];电气传动自动化;1998年04期 |
17 |
刘剑,陈道炼,尹春;新颖的Buck-Boost高频环节AC/AC变换器[J];电力电子技术;2004年02期 |
18 |
陆海慧,陈伯时,夏承光;矩阵式交-交变换器[J];电力电子技术;1997年01期 |
19 |
李学初;浅析中小型房地产开发公司工程系统组织结构[J];国外建材科技;2004年03期 |
20 |
张森林,王锡凡;基于矩阵式交交变频的柔性分频输电系统仿真[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