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形式组织的权变性建构

汪丹  
【摘要】: 在复杂的社会空间中,形式组织结构变化的逻辑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是组织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已有的研究提出了三种解释机制:理性选择学派和持经济学视角的一些研究认为“效率因素”是决定组织结构变迁的重要因素;社会学的制度学派认为组织的“合法性”制度环境决定组织的结构及其变迁;权变理论的学者则提出了更为灵活的解释,认为组织结构与形式是环境的一种匹配之物。 从某种角度来看,上述三种解释路径虽然各自都提出了一些较为周严的理论逻辑,并为人们观察正式组织的结构变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但它们都或多或少地忽略了现代组织运作中的这样两个特征:组织所采用的行动策略与组织所“感受”到的环境都是一种不确定的“建构之物”,组织的结构与环境之间并不存在着“一一对应的”“确定”的函数关系;组织的结构与决策行为之间并不存在着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结构与“决策”行为之间的界限正在日益模糊,换言之,在形式组织的变迁中隐藏着一个更为微妙的政治过程,结构与行动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建构的关系。正因为此,如果我们对组织结构变迁的逻辑认识仅仅建立在上述三种思路上,我们的观察将是不完善的。这也即是说:组织的结构变迁可能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深层的逻辑关系,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揭示。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观察了上海两个基层党组织结构变迁的过程。这两个基层党组织在工作环境复杂化的大背景下都以某种方式对自身结构进行了“微调”,所不同的是:其中楼宇党组织是在自下而上的动力下“静悄悄”的变革,而“阳光驿站”则是在上级部门的规划下,自上而下的按照既定的设计变更自身结构。本文发现,尽管这两个过程在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其变更过程中都隐含着相近的深层机制:组织结构的变更并不以某种单一理性为蓝本,它们并非被动地按照环境要求而“权变”,结构的变迁成为某种微观政治过程的产物,这个过程充满着行动者的策略,因而显现出很强的建构性特征。 本文因而得到的理论启示是:组织以其结构的变化来对环境作出反应,这个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适应的过程,而是应被视为一系列来自组织内部的策略性选择相互“综合”后的整体性选择过程。组织结构在本质上与行动者的策略行动之间是相互建构的。 这种启示有可能更好地引导研究者解读行动者构造结构的逻辑,进而深刻了解组织结构变革的动因,最终超越简单技术决定论带来的判断和以单一理性为依据的“合理性争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陶琳;;社会交换理论视野下传统村落精英结构变迁简析[J];思想战线;2011年04期
2 张厚明;;“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若干挑战[J];中国发展观察;2011年07期
3 田蓉;;西方非政府组织转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理论参考;2011年06期
4 侯佩旭;范士陈;;海南岛社会变迁扫描——以新中国成立为研究起点[J];人民论坛;2011年17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玉连;;贵州职业发展中的社会评价与主体预期——基于“贵州职业发展与结构变迁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洪业应;;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结构变迁[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永芳;;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阶层结构变迁述论[A];五十年社会变迁与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匡爱民;;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嬗变[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罗国权;刘西拉;;大型钢铁企业工业建筑结构变迁[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恒;;农村劳动力流动与黄河沿岸地区农耕经济的结构变迁[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7 罗必良;何一鸣;;资源属性、行为能力、交易费用与制度匹配——来自中国农地产权管制结构变迁的经验证据(1949~2009年)[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8 傅鸿飞;吴垠;李国梁;;试用“人才结构理论”探讨新型“成才观”的研究[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叶初升;罗连发;;民营企业发展与“双重结构变迁”——透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一个发展经济学视角[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8)[C];2008年
10 李涛;;我国转型期农村文化结构变迁与社会稳定——关于反邪教问题的一些制度思考[A];防范抵御邪教、构建和谐社会——2005年中国反邪教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丹;形式组织的权变性建构[D];上海大学;2008年
2 顾颖;中小企业发展及其对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影响的分析[D];西北大学;2003年
3 满海红;金融监管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4 李峰;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庄佳强;需求因素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吴秋璟;虚拟经济制度与结构变迁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谢小平;转轨期我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博弈分析[D];西北大学;2003年
8 章月明;中国转轨进程中的货币扩张、货币结构变迁与资本品价格[D];山东大学;2012年
9 董里;新中国行政区划变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曾世宏;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中国服务业结构变迁[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义根;中国金融结构变迁与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陈岩;梯度发展格局与中国职业结构变迁特点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3 钟巧荣;日本贸易结构变迁与国际竞争力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4 陈军;重庆金融结构变迁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杜子超;智利出口商品技术结构变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汪涛;晚清登州府的经济发展与结构变迁[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7 匡爱民;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嬗变[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东豪;中国地方经济增长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于永娟;外商投资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变迁及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D];山东大学;2006年
10 夏林锋;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迁及其成因[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泰君安策略团队;日本城市化中的消费结构变迁[N];证券时报;2010年
2 燕军 书评人;破解两千年来中国社会宏观结构变迁[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3 梅珍生;所有制结构变迁展现理论创新的魅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北京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经理 肖明超;中国的人口结构变迁与消费结构变化[N];消费日报;2010年
5 记者 鲁艺;中国股市:走向市场化的结构变迁[N];财经时报;2001年
6 王广谦(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中国金融结构变迁与体制改革[N];经济参考报;2001年
7 记者 亦卓;揭示我国社会结构变迁历程与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彭砚苹;“百联模式”敲响中国商企结构变迁之钟[N];国际商报;2004年
9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课题组;我国职业结构变迁的高级化趋势加快[N];中国信息报;2008年
10 黄丽珠;结构变迁背景下中国宏观调控体系重塑[N];金融时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