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强脉冲激光与原子、分子电离及二态量子系统相干控制机理的理论研究

石春花  
【摘要】: 超强脉冲激光的出现,对物质的电离和高离化态离子的产生都带来了重大的意义。作为强场物理研究中的重点和本质问题之一,原子、分子以及分子离子的电离为研究强场中物质的其他特性以及不断出现的非线性光学现象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前提。其中,一个正在引起广泛兴趣的研究方向就是利用双色激光场进行物质电离的相干控制。 另一方面,量子信息学的出现,使得量子信息能够实现经典信息所不可能实现的新功能,其独特的优点必然有着重大的科学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正在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就是寻找可实现量子计算的物理模型及相关的现实物理系统,而强激光场与二态量子系统相干控制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将为量子信息学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性条件。 本文研究了双色激光场如何对原子、分子电离进行相干控制、如何提高电离几率,如何利用激光对二能级量子系统中量子态的演化进行相干控制以及如何诱导一种二态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量子信息传递。论文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一维线性多原子分子离子在双色脉冲激光场中的电离。利用短时指数传播子对称分割法和快速傅立叶变换技术,数值求解了一维含时的Schr(?)dinger方程,探讨了双色激光场中基波和谐波强度之间的不同配比以及脉宽对线性多原子分子离子电离的影响。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激光的基波和谐波强度之间配比的变化,电离几率随原子间距变化的趋势基本保持不变,但不同的基波强度却可以明显改变电离几率随原子间距变化的趋势。另外,激光脉冲的持续作用可以增强分子的电离,当其持续作用时间达到75 fs时(在本文激光参数条件下),电离已基本接近饱和。采用外静电场电离模型能够合理地解释这些现象。 二、μ子催化核聚变中强脉冲激光对介原子μ~3He电离的影响。针对μ子催化冷核聚变中μ子被~3He“黏附”而导致其催化率不高这一难题,提出了在催化过程中利用超强激光场把粘附在反应产物~3He上的μ子电离出来的方案,试图使μ子“复活”。通过数值求解一维含时的Schr(?)dinger方程,研究了μ子催化核聚变反应中激光强度和波长对介原子μ~3He电离的影响,此外还对单色激光场与双色激光场的不同影响做了比较和分析。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单色激光场而言,当单个脉冲的激光强度在10~(19)~10~(23) W/cm~2量级时,介原子μ~3He就有2.7%左右的电离率,当激光强度达到6.0×10~(24) W/cm~2时,出现了明显的电离现象,且电离率随着激光的强度、波长以及作用时间呈递增变化,若考虑到连续脉冲激光的相继作用,则利用现有的激光技术就有可能实现介原子μ~3He的有效电离;对于双色激光场而言,在与单色激光相同的参数条件下,其相干作用可以使介原子μ~3He的电离率大大增加,且幅值大小是两个单色激光单独作用时电离几率的相干叠加,这对实现可增益的μ子催化核聚变来说是有益的。另外还表明,介原子μ~3He的电离率随双色激光场的相对相位灵敏地变化,且基频与三倍频双色激光对电离的控制明显好于基频与两倍频双色激光。 三、双色强脉冲激光场中二能级系统量子态的演化。选用量子信息学中有着广泛用途和重大研究意义的二能级原子模型,推导了其在双色飞秒强激光场中周期性密度算符随时间演化的方程,数值计算了激光脉冲传播时引起的相干控制,着重分析了单个激光脉冲的不同参数对量子系统中电子动力学行为的影响以及连续脉冲激光对量子位翻转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只要选择最佳的激光参数,二能级系统中电子的状态就能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如若是选择适宜的连续脉冲激光相继作用,就会实现相继而又连续的量子位翻转;且双色激光脉冲的相干控制能充分的改变电子动力学行为,即便是在脉宽非常小的情况下,这种二能级之间的电子跃迁都能较快的发生。另外,围绕共振频率的振荡结构和激光脉冲的传播特性都受双色激光场的相对相位影响很大。最后,对二能级系统中激发态的有限寿命问题,我们做了简要的理论分析及估计。利用上述相同的理论框架,我们还简明的讨论了核自旋1/2系统在强双模射频场中的动力学行为。 四、强脉冲激光诱导下细胞骨架微管壁上量子信息传递的探究。考虑到αβ微管管壁上二聚体蛋白内部自由电子的量子特性,我们推广已有的一维赝自旋模型,为此将微管壁上二聚体所处的位置看作类似于晶格结构中的格点,借助于一个周期性的“三角晶格”,微管壁可以被处理为一个各向异性的二维赝自旋系统。我们建立了描述该系统的哈密顿量。由于在每一个三角状单元中存在三种不同的、周期性排列的“自旋-自旋”相互作用,这样系统最终被描述成一列三种不同类型赝自旋态(二聚体)的组合,同时可以数值计算出有关的耦合常数。在此基础上,我们采用了Lloyd提出的序列脉冲激光控制量子计算的方案,为此计算得到了每一个二聚体的四个劈裂共振能级的共振频率,从而在理论上表明了微管壁上能够实现一种可能存在的量子信息传递。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吴韬;何娟;倪致祥;;一个传送量子信息的腔QED方案[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2 戴赛萍;王剑;;幺正时间演化算符的推导及其在量子信息中应用[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3 王洪刚;马良;;函数优化的量子蚂蚁算法[J];系统管理学报;2009年01期
4 周原;吕东燕;;伊辛模型实现量子态存储和调节[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陈美锋;马宋设;;远程制备双原子纠缠态(英文)[J];光子学报;2008年01期
6 姜福仕;丛银川;刘莎莎;萨仁高娃;赵翠兰;;柱形量子点qubit的振荡周期[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姜福仕;赵翠兰;;量子环中量子比特的声子效应[J];物理学报;2009年10期
8 丁智勇;何娟;吴韬;;利用超导量子相干装置一步制备W类纠缠态(英文)[J];量子电子学报;2010年03期
9 王启文;红兰;;抛物量子点中的二能级体系(英文)[J];量子电子学报;2011年01期
10 谷温静;郑亦庄;;利用单光子在腔场中实现远程量子交换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年05期
11 邱金斗;张永梅;;移动势阱下一维自旋链上量子态的传输[J];量子光学学报;2011年03期
12 杨文星,李家华;多光子两能级系统量子信息保真度演化规律的研究[J];量子电子学报;2004年06期
13 刘治;从贝尔不等式到量子信息“热”[J];大学物理;2005年10期
14 郭光灿;;量子信息科学——一个令人惊奇的新兴领域[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年01期
15 王峰;许旻;王敬宇;刘婧婧;张玲;朱长飞;;遵循科学发展规律 推动原始科技创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信息科学创新案例分析[J];中国基础科学;2009年02期
16 石市委;易佑民;;使用共振腔实现受控非门及量子隐形传态的方案[J];量子电子学报;2009年03期
17 何娟;丁智勇;吴韬;于立志;倪致祥;;实现三比特量子控制相位门的离子阱方案(英文)[J];量子电子学报;2011年04期
18 李玉良,庞朝阳;利用大失谐腔场中的两个不同原子实现量子相位门(英文)[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5年04期
19 石春花;邱锡钧;;微管壁上量子信息的传递(英文)[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5年04期
20 蔡新华;聂建军;郭杰荣;;单光子纠缠态的纠缠转移和量子隐形传态(英文)[J];光子学报;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仕标;;利用多原子与腔场的非共振相互作用实现多原子纠缠态与量子信息[A];第十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论文论文集[C];2002年
2 陈宗海;董道毅;张陈斌;;基于量子信息的量子控制[A];第25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6年
3 任春年;油海东;;开放系统量子信息测量的投影算子理论分析[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王锋;黄学秀;;简述光子纠缠在量子通信中的应用[A];第十七届全国原子、原子核物理研讨会暨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郝翔;朱士群;;基于耦合自旋链的量子信息处理[A];第十三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朱玉兰;周锐;聂义友;;利用四粒子部分纠缠态实现二粒子未知态的概率受控量子传递[A];第十七届十三省(市)光学学术年会暨“五省一市光学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明;李明山;胡小平;;量子控制的述评与展望[A];2007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任杰;郝翔;朱士群;;纠缠的触发与控制[A];第十二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吴玉椿;;量子信道容量的数值计算方法[A];第十一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杨晓冬;王安民;马小三;牛万青;尤浩;徐枫;;利用核磁共振产生无耦合自旋之间的纠缠[A];第十一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瞿治国;量子信息隐藏协议设计与分析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2 曹原;基于自由空间信道的量子信息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尹璋琦;腔量子电动力学和光机械系统中的量子信息过程[D];西安交通大学;2009年
4 陆晓铭;开放系统中的量子信息[D];浙江大学;2011年
5 许国富;量子信息中的退相干效应[D];山东大学;2012年
6 王接词;非惯性系和弯曲时空中的量子信息[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栋;量子远程态制备及逻辑门实现[D];安徽大学;2010年
8 张凤阳;复合固态量子系统中纠缠产生和逻辑门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9 秦立国;量子代数在量子信息中的应用[D];上海大学;2012年
10 孙晓明;量子信息论与计算经济学中若干算法与复杂性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卫芳;关于量子信息思想发展史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2 宋伟;量子克隆和量子删除的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3 刘伟涛;光纤中量子密钥分配实验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4 张金利;小分子振动态的动力学纠缠特性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明东;量子纠缠态的制备与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6 姜炜星;多粒子量子态的概率传态和概率控制传态[D];苏州大学;2007年
7 张德华;非均匀磁场对XY模型三量子比特热纠缠度的影响[D];新疆大学;2005年
8 洪智慧;基于团簇态的量子隐形传态的理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孙家奎;三角束缚势量子点量子比特性质的研究[D];内蒙古民族大学;2009年
10 肖骁琦;远程制备两粒子纠缠态的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沈卫莉 通讯员 孙和晴;冲顶“量子信息”[N];绍兴日报;2011年
2 记者 吴长锋;我量子信息实验研究继续国际领先[N];科技日报;2008年
3 记者 李陈续;量子信息研究:突破[N];光明日报;2010年
4 记者 刘纯友;中科大量子信息研究获新突破[N];安徽日报;2010年
5 ;日本开展“量子信息通信”研究[N];人民邮电;2000年
6 王炳尧;第二届量子信息研讨会召开[N];科技日报;2004年
7 通讯员 岩镜;30余位专家学者研讨量子信息[N];科技日报;2010年
8 王炳尧;第三届量子信息研讨会交流新成果[N];科技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李陈续 通讯员  胡胜友;在量子信息国际前沿领域翱翔[N];光明日报;2007年
10 胡胜友;翱翔在量子信息国际前沿领域[N];中国教育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