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碳酸酯/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
聚合物的高性能与多功能化是近年来高分子材料理论与应用领域研究热点,纳米粒子在聚合物中的填充改性对于开发新型复合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熔盐辅助煅烧技术制备小粒径高分散纳米粒子出发,采用偶联剂和聚合物接枝改性的方法对纳米粒子进行表面处理,并与聚碳酸酯(PC)熔融共混制备PC纳米复合材料。考察PC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耐热、抗紫外老化等性能。并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透明杂化体纳米材料,初步探索了该材料与PC树脂共混后的力学和光学等性能。
(1)小粒径高分散纳米ZrO_2改性填料的制备与表征
分别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和反相化学沉淀法结合熔盐辅助煅烧前驱物制备小粒径高分散的纳米ZrO_2。研究不同反应条件、煅烧温度和煅烧方式对纳米ZrO_2晶型和分散性的影响规律。
反相微乳液法中,根据电导率的变化配制稳定的TritonX-100/Span85/环己烷/正己醇微乳液体系,为纳米颗粒制备提供微反应器。反相化学沉淀法中,在沉淀过程中加入表面活性剂,通过正丁醇共沸蒸馏干燥前驱物可以防止产物团聚。两种方法得到的前驱物辅以一定比例LiNO_3熔盐煅烧后,产物的分散性均得到明显的提高。优化制备工艺合成小粒径高分散的立方晶相球形纳米ZrO_2,最后讨论了熔盐煅烧对产物分散性的影响机理。
(2)纳米ZrO_2粉体表面改性及其P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以硅烷偶联剂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接枝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接枝聚合改性两种方法对纳米ZrO_2的表面进行有机改性。采用FT-IR,TGA,TEM,XPS接触角等分析了改性前后纳米粒子表面情况,两种改性方法均为化学改性。
通过熔融共混法,将未改性ZrO_2、以KH570和PET接枝改性的纳米ZrO_2与PC复合,制得了PC/ZrO_2纳米复合材料,并考查了其力学、动态力学、耐热等性能。结果表明,粉体的加入能提高动态力学性能的储存模量、损耗模量。同时复合材料的耐热性也得到提高。在对力学性能考察时发现,粉体加入能不同程度的提高弯曲强度和模量,但当加入未改性ZrO_2时,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性能,拉伸性能都变差,而加入ZrO_2-KH570和ZrO_2-g-PET会使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拉伸性能均随着添加量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由缺口冲击断面的SEM可看出,改性后纳米粉体均匀地分散在PC基体中,具有较好的界面相容性,能够起到增强增韧的作用,填充ZrO_2-g-PET的效果好于ZrO_2-KH570,加入ZrO_2-g-PET的冲击强度最大值要比加入ZrO_2-KH570高出10%以上。同时通过引入TPT公式对三种粒子与PC的界面关系进行了半定量的分析,反映界面性能的B值ZrO_2-g-PET>ZrO_2-KH570>未改性ZrO_2,界面性能ZrO_2-g-PET最好。
(3)纳米TiO_2粉体表面改性及其P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通过熔融共混法,将未改性TiO_2、以KH570和PET接枝改性的纳米TiO_2与PC复合,制得了PC/TiO_2纳米复合材料,并考查了其力学、动态力学、耐热及抗紫外老化等性能。结果表明,所得PC/TiO_2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动态力学及耐热等性能均有不同幅度改变,改性后的粉体能在一定添加量内能有效提高综合性能,但过大的添加量会产生团聚导致力学性能下降。同时,添加了TiO_2的纳米复合材料显示出良好的抗紫外老化性能,紫外光照射240h后,材料的力学性能的保持率明显高于未加入改性TiO_2粉体的纯PC。
(4) P(MMA-co-MSMA)/TiO_2/ZrO_2杂化体的制备及在PC中应用初探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均相透明的P(MMA-co-MSMA)/TiO_2/ZrO_2新型杂化体(hybrid)材料,并将其与PC树脂共混,得到了PC/hybrid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无机组分的增加,杂化体的折射率提高,紫外吸收增强。同时,当纳米粒子粒径由20-30nm增大到80-90nm时,杂化体始终保持透明。另外,杂化体的添加,使得PC/hybrid复合材料拉伸强度保持不变,弯曲强度略有上升,而冲击强度下降。复合材料显示出优异的光学性能,具有较好的透明性。当150杂化体含量为3.0 wt%时,复合材料的折射率在300-800nm内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透光率可达75%。
|
|
|
|
1 |
车剑飞;栾宝勇;董晓明;杨绪杰;陆路德;汪信;;纳米SiO_2表面上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预聚物接枝改性[J];应用化学;2006年01期 |
2 |
陈莲英,章文贡;纳米润滑材料及表面改性研究进展[J];润滑与密封;2004年01期 |
3 |
刘景富;陈海洪;夏正斌;陈中华;陈剑华;;纳米粒子的分散机理、方法及应用进展[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10年02期 |
4 |
贺拥军;余向阳;赵小玲;;碱式碳酸铜微球的表面改性和组装[J];物理化学学报;2007年05期 |
5 |
刘艳丽;刘芳;张小松;;聚合物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与摩擦学性能[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6 |
汪加胜;唐舫成;朱东湖;张有勇;;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表面接枝改性的研究[J];广东化工;2010年04期 |
7 |
罗颖,容敏智,章明秋;纳米粒子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J];宇航材料工艺;2005年05期 |
8 |
王焕英;;不同晶形纳米碳酸钙的制备及其表面改性研究进展[J];人工晶体学报;2007年06期 |
9 |
钱晓静,刘孝恒,陆路德,陈文杰,汪信;微波辐射下纳米二氧化硅接枝正辛醇的表面改性[J];合成化学;2005年01期 |
10 |
黄勇;巫峡;曹云峰;孙小强;陈海群;;纳米SiO_2表面改性及其应用[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
11 |
周文英;齐暑华;涂春潮;赵维;;不饱和聚酯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合成树脂及塑料;2005年04期 |
12 |
李燕杰;胡晓兰;申丙星;杨雪慧;陈丹梅;董炎明;;改性纳米SiO_2/丙烯酸酯复合涂料的性能[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
13 |
马承银;吴元雄;唐平生;孟杰;;SnO_2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面改性[J];应用化学;2009年02期 |
14 |
胡群义;张明星;;纳米隔热涂料用纳米TiO_2的表面改性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2006年06期 |
15 |
杨瑞成;郧栋;穆元春;;纳米Fe_3O_4磁流体的制备及表征[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
16 |
郭洪娜;郑少华;苏登成;国秋菊;;纳米润滑添加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粉体技术;2008年05期 |
17 |
汪海燕;章于川;;纳米Si_3N_4陶瓷粉末的表面改性与应用[J];中国粉体工业;2009年05期 |
18 |
王冬梅;夏绍灵;张琳琪;邹文俊;曹少魁;;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1年03期 |
19 |
任卫,曹献英,冯凌云,江昕,贾莉,姬钢,李世普;纳米羟基磷灰石合成及表面改性的途径和方法[J];硅酸盐通报;2002年01期 |
20 |
周超;李国平;罗运军;;纳米铝热剂的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0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