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A基聚电解质的静电络合、层层自组装及药物载体构建
【摘要】:
带相反电荷的聚电解质尤其是弱聚电解质间的作用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pH值、离子强度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利用聚电解质间的静电作用制备出的药物载体一般具有环境敏感性、可控性等诸多优点。药物载体用生物可降解聚电解质大多是天然高分子,如海藻酸钠、壳聚糖(CS)和明胶等。而天然高分子种类少,分子量不可控,机械强度差、降解速度快等[1-3],无法满足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需要。与天然高分子相比,生物可降解合成高分子作为药物载体具有分子量和结构可调控等优点。本课题以生物可降解合成聚电解质聚谷氨酸(PGA)和聚乙二醇单甲醚-聚谷氨酸嵌段共聚物(mPEGGA)为主要组分,选用两种聚电解质体系PGA/CS与mPEGGA/CS,深入研究不同因素对mPEGGA与CS络合行为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层层自组装制备弱聚电解质多层膜的增长机理及不同因素对多层膜生长的影响,为构建药物载体奠定理论基础。通过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新型载药微球。
成功合成嵌段共聚物mPEGGA。将mPEG的端羟基改性为活性端氨基:第一步是对甲苯磺酰氯与mPEG进行酯化反应在端位上形成磺酸酯基;第二步是用邻苯二甲酰亚胺基团取代mPEG端位上的对甲苯磺酸酯基;最后一步则是利用水合肼脱去邻苯二甲酰亚胺基团,制得端氨基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NH_2)。
利用mPEG-NH_2引发γ-苄基-L-谷氨酸-N-羧酸酐(NCA)开环聚合,成功合成聚乙二醇单甲醚-聚谷氨酸苄酯嵌段共聚物(mPEGBG)。在HBr作用下,成功脱去共聚物中苄基保护基团,制得嵌段共聚物mPEGGA。改变引发剂和单体摩尔比,合成两种分子量的共聚物。
详细研究了不同因素对mPEGGA与CS络合行为的影响,重点考察了共聚物中非离子亲水链段mPEG对聚电解质络合物(Polyelectrolyte complexes, PEC)结构性质的影响:通过溶液滴定法制备mPEGGA/CS聚电解质络合物。由于聚阴阳离子的链段长度差别大,同时共聚物中mPEG链段与CS可形成氢键,因此聚电解质络合物胶束(Polyion complex micelle)只能在非等化学配比条件下形成。粒度分析结果显示胶束直径在200nm左右,大大超过其它聚电解质络合物胶束以及PGA/CS胶束[4]的粒径。胶束的粒径随着mPEGGA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大。透射电镜(TEM)显示胶束典型的核壳结构。在本体PEC (polyelectrolyte complexes in the solid state)中,mPEGGA与CS间存在较强的静电作用力,与聚电解质体系PGA/CS比较[4],共聚物中亲水链段mPEG削弱了两者的静电力。mPEG链段与CS间存在较强的氢键作用力,从而破坏了嵌段共聚物中原有的结晶结构。
探讨了弱聚电解质多层膜的生长机理及不同因素对多层膜增长的影响。利用交替沉积技术在二维模板表面构筑多层膜PGA/CS和mPEGGA/CS。构建PGA/CS多层膜的主要驱动力是静电力。PGA/CS多层膜按照先指数后直线形式生长。pH值增大,多层膜增长速率降低。离子强度增加,一定程度上屏蔽了聚电解质的有效电荷,从而使聚电解质更趋向采取卷曲构象,使膜增长速率加快。聚电解质溶液浓度增加,提供了更多有效的聚电解质链,导致多层膜的增长速率加快。与PGA/CS体系相比,mPEGGA/CS多层膜增长速度较快,这是由于共聚物中柔性的链段mPEG所致,另外一种原因可能与共聚物中mPEG链段与CS形成的氢键作用有关。共聚物mPEGGA分子量越大,聚离子链段长度越长,多层膜增长速度也越快。
首次提出以CS微球为模板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构建载药微球。以5-氟尿嘧啶为模型药物,乳化交联法制备表面带正电荷的CS载药微球,并以PGA和mPEGGA为聚阴离子,CS为聚阳离子在其表面层层组装。结果发现,交联剂浓度越大,CS微球表面电荷越小。模板电荷的改变并不对其表面聚电解质层的电位产生影响。共聚物分子量越大,聚离子链段越长,聚电解质电荷密度也越大,相应层的电位也就越高。对于mPEGGA/CS组装体系,静电力和氢键同时成为自组装的驱动力。以PGA/CS为内层,mPEGGA为最外层的载药微球有效地抑制了药物载体中常有的突释现象,与CS载药微球和载药微胶囊相比都显著地延长了药物的释放时间。
|
|
|
|
1 |
李再峰,梁自禄,田慧,刘伟;阴离子型封闭聚氨酯聚电解质的制备[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年09期 |
2 |
陈子成;刘温霞;张克庆;;聚电解质配合物及其在造纸中的应用[J];黑龙江造纸;2006年03期 |
3 |
王兴涌,张连信,郑宏伟;阳离子聚电解质PAK-1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
4 |
王浚,孙静,高濂;聚电解质分散剂对Y-TZP悬浮液性能的影响[J];无机材料学报;1999年02期 |
5 |
刘温霞,隆言泉,王启常,谢来苏;阳离子聚电解质在纸浆纤维上吸附时的动态变化[J];造纸化学品;2001年01期 |
6 |
张立伟,李峰,夏海平,周勇亮,林华水;有机硅参与的聚电解质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2年01期 |
7 |
李瑞欣,张西正,武继民,郭勇,关静;对电场响应的聚电解质凝胶响应机理及应用[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年05期 |
8 |
曹志源;方建慧;丁益民;王玉芹;张沁;饶薇薇;张慧;;聚电解质复合纳滤膜的设计性实验[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年07期 |
9 |
吉轩廷;张启义;赵鹏;尹瑞峰;;两端锚定的单链聚电解质在交流电场中的滞后效应[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1年06期 |
10 |
刘懋涛,王甦畛;聚电解质-磺化聚砜溶液的渗透压[J];高分子学报;1986年03期 |
11 |
张建功;;聚阳离子型电解质固色剂制备工艺简化的探讨[J];精细石油化工;1992年01期 |
12 |
高峰,严宇,任碧野,童真;芘标记磺酸基聚电解质在水与DMSO中的荧光光谱[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年06期 |
13 |
余海湖,杨恩宇,陈小幺,李鸿辉,姜德生;有机分子与聚电解质静电吸附成膜特性研究[J];离子交换与吸附;2004年04期 |
14 |
马建中,王伟,杨宗邃,封麟先,胡耿源;皮革化学中的聚电解质理论[J];皮革化工;1998年04期 |
15 |
刘全伟,李艺,王治流,谢鸿峰,杨琥,程镕时;丙烯酸-丙烯酸钠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的离解[J];高分子学报;2005年04期 |
16 |
陈翠贞,李卓美,张雪馨;MGS对活性艳红X—3B絮凝作用的研究[J];环境工程;1995年03期 |
17 |
李秀宏,谭智敏,黄兰,李晓龙,麦振洪,李明;金属纳米颗粒-聚电解质多层膜的X射线反射率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07期 |
18 |
金付强,黎钢,郝立根,张广清;沉淀聚合法制备丙烯酰胺类聚电解质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04年06期 |
19 |
王风云,夏明珠,雷武,石文艳;高相对分子质量聚电解质的阻垢性能研究[J];工业水处理;2005年03期 |
20 |
张清;陈向晶;姜逸倩;邱凤仙;;侧链含偶氮生色分子的聚电解质的合成及表征[J];化工时刊;2009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