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族群认同与宗教认同
【摘要】:
在人类学和社会学视野中,族群认同日益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话题。本篇论文利用田野调查的第一手材料,从历史与现实的不同侧面入手,对分布在山东的三个散杂居回族族群的族群认同的基础、表现形式和族群认同的状况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考察。试图说明散杂居回族在当前现代化背景下出现的族群意识复苏、族群认同高涨的社会历史原因及其族群内部结构原因。
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对社会学族群认同理论和族群认同的研究综述,同时介绍了与本文有关联的西方社会关系网络理论和方法。解释了本文使用的关键概念---族群认同。对国内外关于回族和伊斯兰教的研究的现状和前沿争议问题做了梳理与说明。第二章是关于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资料获取的说明。第三、四章,从历时性的角度,描述了山东的两个回族散杂居社区---济南回民小区、临清黑庄的回族族群族群认同涨落的历史发展,总结了两个地方的回族族群共同的认同发展趋势,即都面临族群意识复苏、族群认同增强的状况和趋势。第五章描述了一个与上述两个地方的回族在族群认同发展趋势上完全不同的边缘性回族郓城县马楼村马氏家族的个案,在共时性的角度上,对该族群的内部结构与回民小区、黑庄进行比较,找寻该个案族群认同发展情况的内在结构原因。第六章和第七章,分析散杂居地区回族在当代呈现出的认同增强的状况和趋势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和内在结构原因,即对该现象的解释。并对学术界关于现代化与族群认同和族群关系的关系进行探讨,提出了二者关系上的新观点。即现代化既推动也阻碍族群认同,族群认同和族群关系的现状是两种相反的力量博弈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族群关联的概念,指出族群关联是理解当前中国族群的一个具有统括能力的范畴。最后部分是结论。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分布在中国东部山东省的回族,属于散杂居地区的回族。因为他们在其族群诸现象的很多方面与西部聚居区的回族不同,因此,所得结论并不适宜西部回族,也不代表回族整体。本文只着眼于散杂居地区的回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