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胃癌免疫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摘要】:目的:
研究胃癌组织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 IDO)的表达情况和CDllc+树突状细胞(CD11c+DC)的分布情况,探讨胃癌组织中IDO的表达、CD11c+DC的分布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指导意义。构建IDO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IDO,转染树突状细胞(IDO-DC),考察体外IDO-DC对异体反应性T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
1选取2001年1月至2007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65例手术治疗胃癌患者的组织蜡块,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DO的表达情况、CD11c+DC的分布情况,观察IDO的表达、CD11c+DC的分布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指导意义。
2钓取IDO基因编码序列(CDS)区域,克隆至pMD 19-T simple载体中,测序验证后连入真核表达载体pIRES-EGFP,构建pIRES-EGFP-IDO重组质粒。将IDO真核表达载体pIRES-EGFP-IDO电转染至胃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DC,构建表达IDO的DC,RT-PCR检测IDO基因的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IDO基因的表达,氨基酸分析仪测定IDO蛋白的酶活性。
3分选并纯化异体胃癌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将其与IDO-DC共孵育,以转染空质粒组和未进行转染的DC为对照。检测体外IDO对异体反应性T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果:
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胃癌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IDO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7%(31/65)和22.7%(5/22),统计学分析显示,胃癌组织中IDO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X2=4.223,P=0.040)。胃癌组织中IDO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TNM分期、肿瘤直径、病理类型及淋巴结转移具有显著正相关。
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CD11c+DC浸润的数量为23.28±10.34,正常胃黏膜组织中CD11c+DC浸润的数量为28.75±5.78,统计学分析显示,胃癌组织中CD11c+DC的数量显著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t=2.568,P=0.043)。胃癌组织中CD11c+DC的数量与胃癌患者的TNM分期、病理类型及淋巴结转移具有显著负相关。
3预后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肿瘤直径、T分期、CD11c+DC数量和IDO的表达情况是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和IDO的表达情况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4检测未转染DC、转染空质粒组和IDO-DC组的IDO mRNA的表达,IDO/β-actin灰度值之比分别为(0.1183+0.0602)、(0.1190±0.0547)和(0.5627±0.1414), IDO-DC组灰度值明显高于另外两组(F=29.638, P0.001). Western blot检测IDO-DC中IDO蛋白的表达情况,可检测到相对分子量约为42KD的蛋白质,提示外源性IDO基因在IDO-DC成功表达。在IDO-DC组和未转染DC组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色氨酸(Trp)浓度分别为(3.23±0.53)mg/L和(6.03+0.5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2,P0.001);犬尿氨酸(Kyn)浓度分别为(4.84±0.11)mg/L和(1.83±0.10)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916,P0.001),提示IDO-DC表达的IDO具有完整的酶活性。
5未转染组、转染空质粒组及IDO-DC组对异体反应性T细胞增殖影响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F=4.595,P=0.042)。与转染空质粒、DC组比铰IDO-DC对异体反应性T细胞具有明显抑制活性(P0.05)
结论:
1胃癌组织中IDO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胃癌组织中CD11c+DC的数量显著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胃癌组织中IDO的表达水平与TNM分期、病理类型、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CD11c+DC的分布与TNM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提示胃癌组织中IDO、CD11c+DC可能参与胃癌的进展、转移过程。
2胃癌微环境中的IDO的表达水平是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
3成功构建了IDO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IRES-EGFP-IDO,并成功转染了DC。IDO的活性表达可导致微环境中色氨酸耗竭,并产生其分解代谢产物,如犬尿氨酸等衍生物。
4体外实验证实DC上IDO可以抑制异体反应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过程,这提示IDO可能通过抑制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从而影响了机体局部免疫反应。
|
|
|
|
1 |
袁庆文,刘学政,刘学农,江平发;胃癌Hsp70-肽复合物致敏树突状细胞抗肿瘤作用的研究[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2 |
杨春;吴雨岗;;胃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鉴定及内吞能力测定[J];江苏医药;2007年09期 |
3 |
许炳华;吕国强;沈晓明;陆树洪;;自体胃癌细胞致敏的DC疫苗对胃癌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J];江苏医药;2008年12期 |
4 |
江凤翔;吴云林;吴涤梵;吴巍;黄玮;刘今;张尚权;乔敏敏;章永平;;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胃癌细胞杀伤作用[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7年06期 |
5 |
郑海燕;王兴芬;辛琪;张娜;杜华欣;;胃癌组织中树突状细胞和VEGF的表达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09年26期 |
6 |
谢绍建;闫庆辉;单保恩;付泽娴;孟繁杰;李保东;蔡建辉;;转染自体胃癌细胞总RNA的树突状细胞诱导个体化免疫治疗的体外实验[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6年01期 |
7 |
杨晶;;DC+CIK在胃癌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护理研究[J];西南军医;2011年01期 |
8 |
雷晓;余佩武;饶芸;石彦;吴淼;周立新;;胃癌患者外周血MoDCs功能活性检查及意义[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
9 |
刘文忠,萧树东,江绍基,胡运彪,朱盘石,李竹平,张文栓;胃癌和萎缩性胃炎患者锌、铜、铁含量分析[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86年02期 |
10 |
;35 脾脏对胃癌患者免疫状态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92年05期 |
11 |
周阿高,丁钰熊,何素英,黄大慰;胃癌患者紫暗舌与血凝指标检测的相关性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年12期 |
12 |
沈云芳,陈士葆,沈健伟;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清胃泌素水平[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5年01期 |
13 |
王晨龙,单礼成,贺青卿,楼继军,孙文杰,罗南萍;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ET-1水平检测[J];放射免疫学杂志;1996年05期 |
14 |
张新平;胃癌患者生命质量的测定与评价[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6期 |
15 |
辛兆芹;李效寅;宋敏;于霆;李建初;;实时超声诊断胃癌43例临床分析[J];工企医刊;2000年05期 |
16 |
袁捷,刘顺英;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基因表达的检测及意义[J];江苏医药;2004年07期 |
17 |
王永生;2例胃癌患者胃钡剂透视检查漏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5年03期 |
18 |
高坤;欧阳晓晖;刘明;;胃癌微转移检测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年03期 |
19 |
郑维锷;吴伟力;陈文俊;刘凌云;;外周血检测CD44v6在胃癌患者中的意义[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6年03期 |
20 |
金德;金恩鸿;李林虎;李正均;;区域动脉介入化疗后全胃切除治疗晚期近端胃癌[J];中国综合临床;2006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