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来曲唑治疗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实验研究

宋淑芳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s,简称内异症)是导致生育期妇女痛经、不孕、慢性盆腔痛等的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生育期妇女的发病率达10%-15%。该病虽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却有侵袭、转移、复发等恶性生物学行为。至今发病机制不清,治疗效果不佳,复发率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子宫内膜异位症成为妇科领域的治疗难点和热点问题。 内异症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雌激素的合成代谢在内异症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细胞色素芳香化酶P450(AromataseP450,P450arom)是雌激素合成的限速酶,可催化雄烯二酮(A)和睾酮(T)转变生成雌酮(E1)和雌二醇(E2)。内异症在位内膜与异位病灶中都已证实能检测到P450arom mRNA的转录及蛋白的表达,而在正常子宫内膜中无P450arommRNA的转录和P450arom的表达。 在内异症中,除了雌激素的内分泌机制外还存在雌激素的旁分泌或胞分泌机制即:在异位内膜细胞的胞质中可合成雌激素,并直接作用于同一细胞或其周边细胞的胞核受体发挥作用,而且,在异位病灶局部存在前列腺素-芳香化酶-雌激素之间的正反馈循环,促进异位子宫内膜雌激素的合成,使得局部雌激素水平持续增高,从而加速内异症的病理进程。以GNRHa为代表的现有治疗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卵巢合成雌激素来发挥作用,而不能抑制异位灶自身雌激素的生成。而芳香化酶抑制剂能抑制卵巢及卵巢外组织(包括皮肤、脂肪、肾上腺及异位灶局部)芳香化酶的活性,从而有效地抑制雌激素生成。这为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提供了理论基础。 芳香化酶抑制剂是治疗内异症的一种新方法。研究表明芳香化酶抑制剂对绝经后进展、复发的内异症有明显疗效,但绝大部分EMs为绝经前患者,芳香化酶主要存在于芳香化酶底物含量非常高的卵巢组织中,有学者认为血清雌激素降低会通过负反馈使LH和FSH分泌增加,LH会刺激卵巢产生更多的雄烯二酮作为芳香化酶的底物,FSH则会扩增芳香化酶的含量从而会降低芳香化酶抑制剂的治疗作用,并会引起卵巢过度刺激,因此,应同时加用抑制卵巢功能的药物。但也有观点认为即使在有LH和FSH负反馈升高的情况下,芳香化酶抑制剂仍可有效降低血清雌激素水平,从而有效治疗内异症。芳香化酶抑制剂对绝经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效果、作用机制及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仍有待研究。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通过检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治疗前后异位病灶体积的变化,异位内膜病灶中芳香化酶mRNA的表达及芳香化酶、环氧合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因的蛋白表达,异位内膜细胞凋亡情况,大鼠血清FSH、LH、E2水平及一侧子宫角和卵巢质量及形态学变化,探讨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单用及联合醋酸甲孕酮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治疗效果、作用机制及对生殖系统的影响,为临床治疗绝经前EMs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及实验依据。论文分为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建立及来曲唑单用与联合醋酸甲孕酮治疗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实验研究两部分,对相关内容进行阐述。 一、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建立 目的:用子宫内膜自体移植方法构建SD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为进一步实验奠定基础。 方法:65只性成熟未孕雌性SD大鼠,通过观察阴道脱落细胞形态学变化,监测大鼠动情周期,选择有2个以上连续动情周期的大鼠,在第三个动情期,参照Jones的子宫内膜自体移植方法,以大鼠腹壁作为移植部位,将5mmm×5mm大小的自体子宫内膜组织片缝至大鼠侧腹壁上,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建模4周后第二次开腹观察异位病灶形成情况、外观形态,用游标卡尺测量异位灶的长、宽、高,计算病灶体积。将建模成功大鼠随机分成5组,作为第二部分实验的对象。建模7周后即分组治疗3周后,第三次开腹检查异位病灶的形态及体积,并取移植物做病理组织学观察。 结果:1.实验大鼠均有规律连续的动情周期,动情周期为4-5天。阴道涂片观察动情周期分为4期:动情前期见大量有核上皮细胞,偶有少量角化上皮细胞;动情期为大量无核角化上皮细胞,间有少量上皮细胞;动情后期主要是大量白细胞,也有少量融合的角化上皮细胞;动情间期见大量的多形核白细胞,及少量有核上皮细胞。 2.建模4周后第二次开腹检查,65只大鼠中共有50只大鼠有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形成,造模成功率为76.92%(50/65)。移植成功的异位病灶外观表现为透明的囊泡,内有清亮或淡黄色液体积聚,表面血管清晰可见。异位病灶结构清晰,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病理检查证实移植物中均有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腺体和间质生长。 3.建模7周后第三次开腹观察,对照组异位内膜生长良好,异位病灶的大小、形态均无明显变化(P0.05),说明模型性质稳定、可靠。 结论:采用子宫内膜自体移植法在动情期建立大鼠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经济、简便、有效、可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动物模型。 二、来曲唑单用与联合醋酸甲孕酮治疗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治疗前后异位病灶体积的变化,异位内膜病灶中芳香化酶mRNA及芳香化酶(P450arom)、环氧合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异位内膜细胞凋亡情况,大鼠血清FSH、LH、E2水平及一侧子宫角和卵巢质量及形态学变化,探讨来曲唑单用及联合醋酸甲孕酮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治疗效果、作用机制及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方法:将50只建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5组(n=10):A组(来曲唑组):给予来曲唑1mg/kg/d灌胃×3W;B组(醋酸甲孕酮组):给予醋酸甲孕酮8mg/kg/d灌胃×3W;C组(联合组):给予来曲唑1 mg/kg/d醋酸甲孕酮8mg/kg/d灌胃×3W;D组(去势组):于造模后第4周开腹同时切除双侧卵巢,观察3周;E组(对照组):每日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3W。分组处理3周后,第三次开腹,用游标卡尺测量异位病灶的长、宽、高,计算体积,比较治疗前后EMs大鼠异位病灶体积的变化;原位杂交法检测异位内膜中P450arom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SP法检测异位内膜病灶中P450arom、COX-2、VEGF、PCNA蛋白的表达;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血清FSH、LH、E2水平;另取对侧子宫角及卵巢,称重后行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 结果:1.治疗前各组异位病灶体积无差异(P0.05)。治疗3周后,来曲唑组、醋酸甲孕酮组、联合组及去势组异位病灶体积均明显缩小(P0.01),以联合组和去势组体积缩小最为显著(P0.01)。 2.来曲唑组、联合组及去势组异位内膜中P450arommRNA及P450arom、COX-2、VEGF、PCNA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醋酸甲孕酮组的异位内膜VEGF、PCNA蛋白表达降低(P0.05),而P450arommRNA及P450arom、COX-2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3.来曲唑组、醋酸甲孕酮组、联合组及去势组较对照组异位内膜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以联合组凋亡率最高(P0.05)。 4.醋酸甲孕酮组及联合组大鼠血清FSH、LH、E2水平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且联合组E2水平更低(P0.05)达到去势组水平(P0.05),来曲唑组大鼠血清FSH、LH、E2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5.来曲唑组大鼠卵巢质量明显增加(P0.01),卵巢呈多囊改变;醋酸甲孕酮组及联合组卵巢质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卵巢呈功能抑制状态。 6.来曲唑组、醋酸甲孕酮组、联合组及去势组子宫质量均对照组均减轻(P0.05),内膜均呈增生抑制或萎缩改变。 结论:1.来曲唑单用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有治疗作用,但会引起模型大鼠卵巢过度刺激导致卵巢质量增加、卵巢呈多囊样改变。 2.来曲唑联合醋酸甲孕酮治疗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比来曲唑或醋酸甲孕酮单用更有效,且避免了来曲唑单用引起的卵巢过度刺激。 3.来曲唑和醋酸甲孕酮通过协同作用降低大鼠血清E2水平并减少异位内膜局部雌激素和前列腺素分泌,减少局部血管生成及抑制异位内膜增殖并促进凋亡来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4.来曲唑联合醋酸甲孕酮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应引起重视。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赵晓东;徐玲玲;梁向华;;腹腔镜手术联合来曲唑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1年05期
2 梁红妹;;口服醋酸甲孕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78年04期
3 雷慧琼;;来曲唑对体外培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9年22期
4 赵淑娜;;来曲唑对体外培养子宫内膜异位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年05期
5 郭丽君;张秀红;鄂志梅;;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观察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年06期
6 魏文彬;;肺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报告[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2年08期
7 张惠南;;胸膜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气胸1例[J];江苏医药;1986年10期
8 李长旻;田(岂页);;子宫内膜异位症[J];云南医药;1987年03期
9 程志刚;;卵泡生长数据超声的线性回归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卵泡生长异常的证据[J];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1990年01期
10 孙加正;付先林;;人工流产术与子宫内膜异位症[J];中国妇幼保健;1991年01期
11 包胜英;;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的诊断[J];中国临床医生;1992年12期
12 ;女性生殖器其他疾病[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9年08期
13 王惠珍;;马鞭草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J];中医杂志;2001年06期
14 周红辉,李亚里;基因芯片技术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年03期
15 胡金蓉;何雯;王月芳;;手术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5例报道[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年01期
16 尚云;吕卫琴;杜淑静;;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2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6年02期
17 张建华;崔利娜;陶志敏;张素贞;;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术后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06年06期
18 蒋振兰;颜琼程;;输卵管结扎防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06年12期
19 尚慧玲;李光仪;;散结镇痛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01期
20 娄建英;;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7例[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东方;孙巧璋;梁雪芳;;腹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疼痛的疗效观察[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2 李筱梅;;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八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屈王蕾;董剑达;陈文兵;;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8年病例临床分析[A];首届沪浙妇产科学术论坛暨2006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路红;钱惠勤;;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7例临床分析[A];2007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围产医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陈拯民;;青春期女性如何及早发现和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学术年会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6 邬巧霞;;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A];2011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学术年会暨“妇产科常见疾病的临床研究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7 孟庆芳;曹保利;;腹腔镜联合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70例[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围绝经期专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司徒仪;冉青珍;;中药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妊娠功能的研究[A];全国第六届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及摘要集[C];2002年
9 马彩虹;;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A];全国第三届不育症暨保留生育功能微创手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聂永新;;化瘀消异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78例[A];全国第六届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及摘要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淑芳;来曲唑治疗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2 陈琼华;脂氧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抑制作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江秀秀;水通道蛋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表达及子宫内膜细胞迁徙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10年
4 宋楠;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与瞬时受体电位辣椒素亚型-1表达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5 戴玥;不同气腹介质及作用时间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异位灶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6 王宇非;丹参酮ⅡA对体外培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细胞粘附作用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董喆;子宫内膜异位症体外细胞共培养模型的建立及细胞迁移和侵袭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8 张辉;PI3K/PTEN/AKT/Survivin信号通路和IκB/NFκB信号通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调节及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9 邹立波;AQP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许艳丽;Cofilin-1基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爱丽;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体外培养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2 李艳;痛可舒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史梅莹;葫芦巴丸加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腺肌病痛经及盆腔痛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李绪丽;三萜皂苷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5 李巧时;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手术治疗后复发的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6 余峥;姜黄素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雌激素生成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杨洋;89例特殊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8 兰丽芳;35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9 张宗敏;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因素分析及内异停方预防其复发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田滢舟;补肾活血方修复在位内膜缺陷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芹;恼人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之三)[N];中国人口报;2004年
2 指导专家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 张晓薇博士;痛经 警惕子宫内膜异位症[N];医药导报;2009年
3 士平;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可轻视[N];中国妇女报;2000年
4 舒楚强;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不孕[N];大众卫生报;2004年
5 史建纲;如何根治子宫内膜异位症[N];甘肃日报;2003年
6 兰州现代中医药研所 史建钢;子宫内膜异位症能否根治?[N];甘肃日报;2004年
7 ;子宫内膜异位症能否不手术??[N];健康时报;2004年
8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霍清萍;谈谈子宫内膜异位症[N];家庭医生报;2004年
9 江苏 董卫国;活血通腑法治子宫内膜异位症[N];民族医药报;2002年
10 董卫国;活血通腑法治子宫内膜异位症[N];中国医药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