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变异性分析对垂体腺瘤切除术病人全身麻醉期间自主神经功能评价的研究
【摘要】:目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是指连续心搏间瞬时心率的微小涨落,可以定量评估心脏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活动性、平衡性及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观察行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病人在全身麻醉期间HRV的变化,来判断自主神经的功能状态,并通过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这一成熟的监测麻醉深度指标的比较,来探讨HRV与麻醉深度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择择期行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病人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36±12岁,体重65±17 kg,临床诊断为泌乳素瘤4例,生长激素瘤1例,促性腺激素细胞瘤6例,其它非分泌性肿瘤12例。ASAⅠ-Ⅱ,患者术前均无心血管系统疾病、自主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术前30分钟均肌注苯巴比妥钠2mg/kg,阿托品0.01mg/kg。入室后行ECG、SpO2、BP监测,同时使用自制的心电信号采集系统采集心电信号并以Matlab软件进行信号处理和计算分析。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0.05-0.1mg/kg、芬太尼2μg/kg、丙泊酚1-2mg/kg及阿曲库铵0.1 mmg/kg,麻醉维持采用静脉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5μg/ml;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3-6ng/ml;恒速输注阿曲库铵4-5mg/h;持续吸入异氟烷,呼气末浓度为0.6-1.0MAC;行机械控制通气,潮气量8-10mg/kg,频率10-12次/分。停麻醉药催醒时给予阿托品0.5mg,新斯的明1mg,静脉注射。待病人完全清醒,遵嘱时拔管。本实验共五个HRV采样点:麻醉诱导前(T0)、诱导插管(T1)、术中(T2)、术毕(T3)、拔管(T4),各时间点均记录5min心电信号,同步记录上述各采样点的HR,BIS和MAP。
结果:(1)血流动力学观察指标:T1较其它时点心率加快,血压上升。(2)BIS值监测:T1、T2、T3均较T0显著降低,T2降低更为明显,T4时点较To降低,但较T1、T2、T3有所升高。(3)HRV分析结果:与T0相比,时域指标中RMSSD、三角指数在T1、T2、T3、T4显著下降,其中T2最低,T3略有回升。SDNN在T1时点显著升高,T2时点显著降低,T3、T4升高;频域指标中TP在T1显著升高,T2显著降低,T3、T4回升,但仍低于T0。HF在T1、T2、T3、T4显著下降,其中T2最低,T3略有回升。LF在T1、T2、T3、T4显著下降,其中T2最低,T3略有回升;非线性指标中近似熵和复杂度在T1时点显著降低,T2、T3回升,T4降低。尺度指数在T1时点最高,T2、T3降低,T4回升。SD1在T1、T2、T3、T4显著下降,其中T2最低,T3略有回升,T4降低。SD2在T1时点显著升高,T2时点显著降低,T3、T4升高,仍低于T1。(4)各项检测指标的相关性:HRV各项指标间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TP与SDNN、HF与RMSSD、TP与SD2、HF与SD1、SDNN与HRV-tri、ApEn与复杂度、ApEn与尺度指数、复杂度和尺度指数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在剔除T4时点后,非线性分析中的散点图指标SD1、时域分析中的RMSSD、频域分析中的HF均与BIS相关。相关性分析中SDNN、TP、SD2、三角指数等可较好地反映自主神经整体活动状态;SD1、HF、RMSSD等可较好地反映迷走神经对心率调控。
结论:垂体腺瘤病人在行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全身麻醉期间,自主神经功能整体处于受抑制的状态,手术结束时其自主神经功能有所恢复但尚未恢复至术前水平。在全身麻醉期间,垂体瘤病人的HRV分析指标与反映皮层意识状况的BIS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又不完全同步变化,说明HRV可以通过自主神经的变化反映镇痛、反射抑制等麻醉深度的其它成分。
|
|
|
|
1 |
陈丽娟;冯志仙;丁晓红;王荣珍;;垂体腺瘤患者术后呕吐原因分析和护理[J];浙江预防医学;2008年11期 |
2 |
窦元元;陈东生;程先进;;巨人症的麻醉问题[J];福州总医院学报;1999年02期 |
3 |
叶应湖;;未经治疗垂体腺瘤引起的脑脊液鼻漏[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83年01期 |
4 |
郑履平;唐文渊;朱祯卿;李平华;;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J];四川医学;1985年03期 |
5 |
黄文辉,朱建堃,吴锡标,何咏;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54例随访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1996年02期 |
6 |
史久霞;鼻中隔碟窦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1999年11期 |
7 |
王翀,段德义,陈剑,朱广庭,刘学宽;垂体腺瘤合并畸胎瘤2例[J];济宁医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
8 |
王嵘!200433上海,史继新!210002南京,刘承基!210002南京,印红霞!210002南京;人脑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生物学活性[J];临床肿瘤学杂志;1999年03期 |
9 |
叶锦平,王保平,秦力,王卫民;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侵袭性垂体腺瘤18例[J];浙江医学;1999年03期 |
10 |
佟晓光,杨树源,张建宁,赵钧明,庞文新;垂体腺瘤中雌激素受体基因的表达[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年03期 |
11 |
柳中悦,张剑平,赵玉祥,李士其;老年性垂体腺瘤的外科治疗[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07期 |
12 |
王海霞,吴波;鼻咽部侵袭性垂体腺瘤1例[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1年03期 |
13 |
刘卫平,章翔,国監勝三,松本義人,岡田真樹,長尾省吾;侵袭性垂体腺瘤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意义[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23期 |
14 |
田素侠,韩杰冰,刘旭超;垂体腺瘤手术入路选择探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2年06期 |
15 |
安玉胜,辛伟光,李学记;经鼻蝶手术治疗垂体腺瘤76例[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年07期 |
16 |
田刚,许民辉,吕胜青,罗超,杨继乐;垂体腺瘤中血管生成及其与肿瘤侵袭性关系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年08期 |
17 |
傅波,姜智南;内镜下经蝶入路垂体腺瘤显微切除术[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年02期 |
18 |
姬传林,孙炜,秦艳平,罗静;垂体腺瘤的血管生成、c-myc表达与侵袭性的相关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2004年02期 |
19 |
戴如飞,刘宁,朱风仪,赵春生,周明卫;VEGF、p53、PCNA蛋白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复发性关系的研究[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4年02期 |
20 |
王辉,袁贤瑞,姜维喜;TGF-β_1表达与垂体腺瘤纤维化[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4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