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国人Willis环的MRA形态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实验和临床研究
【摘要】:
MRA在不用对比剂的情况下就可清晰的显示血管,在应用顺磁性对比剂后,会提高细小血管的显示,但低剂量对比剂是否可提高细小血管的显示?MRA检查序列较多,在对Willis环的显示上,最常用的是3DPC和3DTOF序列。前者MIP图像背景抑制较好,显示血管较直观;后者源图像不仅可显示血管断面,还有利于发现细小血管,由于具有T_1WI图像的特点,还可同时显示颅内的病变。将二者联合起来是否可提高Willis环显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MRA上显示的正常国人Willis环形态如何?Willis环作为颅内重要的侧枝循环途径,其形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何关系?上述这些问题正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第一部分:低剂量对比剂、流速、管径对MRA流体信号影响的初步研究
目的:运用Yano等的MRA研究模型,选用3DTOF、3DPC序列对不同管径、不同流速、不同浓度对比剂的流体进行检查,探讨上述因素对不同层面流体信号强度的影响,为以后有关研究提供依据。
材料和方法:选用蠕动泵控制流体速度(15cm/s,30cm/s和50cm/s)、三种不同管径的医用塑料管(0.8mm、1.6mm、3mm)以模仿血管、流体选用蒸馏水,塑料瓶内充满自来水用做对照液体,广口瓶、注射器和量筒配制不同对比剂(Gd-DTPA)浓度的流体(浓度分别为0、0.001、0.005、0.01mmol/l)。利用1.5TMR机根据设定的3DTOF、3DPC扫描参数对不同浓度对比剂、不同管径、蠕动泵控制下的不同流速的流体进行扫描,分别计算距流体进入层面10mm、20mm、30mm、40mm、50mm管内流体的CNR。
结果:3DTOF中,各层面管内CNR随着层面的深入而逐渐降低;0mmol/l、0.00lmmol/l、0.005mmol/l三种浓度时10mm、20mm和30mm层面
YI“卜丫生学L上人
管内 CNR间无明显差异(P>0.05),0.00lmmol/l、0.005mn。of/l和 0.olmn。of,l
三种浓度时上还各层面管内CNR无明显差异(P>0.05),但不加对比剂[]j上
述各层面管内 CNR明显低于 0.olmmol/l时的管内 CNR(P<0.05),随荐血流
的深入,叩*m、50—m两层而内四种浓度问省呐**R均无显著性差异 V
>O.05);随着流速的增加,各层面管内**R均升高。除10*m层而内三种
流诬问管内*NR无显著性差异(*一0刀76)外;其仙各层而管内CNR在15cm沾
’)50c_.’s问差异均有贝著性(尸<0刀5),30;*m层而内1大n。’s和3kn。’S D。」/
ig)「夕有显著性(尸<005),山从40n。n。层n)夕 30cul* 门 50on。s 仆/W
CNR差异刁有显著性(尸<005)。随着管径的增加,各层而首内CNR介0.8II。111
管径和 l.6n。m管径l’。」无明显差异(P>0.05),但3mm管径各)引0m呐CNR
均显著高于 0.sfl。fi和 l.6fllfll两种管径的管内 CNR(P<0.05)。村 3DTOF十
流诬、管径、浓度三种因素与各层面管内**R问的关系进行偏相关分析后,
发现在固定其他两因素后,考察因素均与各层面营内**R呈明显小相关。
3DPC中,对比剂浓度、流体进入扫描层面的深度对管内流体CNR影I啊不大,
但流速和管径对各层囱管内CNR有影响,基本上是流速越快,管内流体CNR
越大;在各层面管内0.8—m和1石—m管径间**R无明显差异(尸>*O引,
但0.8mm和16mm管径各层面管内CNR均明显低于3mm管径(尸均1刀引;
流滚管径、浓度三种冈素与各层内**R间的关系进行偏相关分析后,发现
在固定其他两因素后,管径和流速均与各层面管内CNR呈明显正相关。固定
流速和管径后,浓度与与各层面管内**R呈无明显相关关系。
第二部分:R’illis环的 3D MRA、3D FSPGR序列和 DSA对比研究
目的:运用 3D TOF 3D PC、3D FSPGR序列显示 \\qlis环各组成血管,
比较各序列及联合运用时对各血管的显示能力,并与DSA结果进行比较,探
讨其显示血管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阴、阳性预测值,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依扼。
材料和方法:选取同时进行A4RA和全脑DSA检查的病人55例作为研
究对象。在静脉注射if匝磁性对比剂Gd-DTM后,运用设定的3 DTOF、3DPC
参数对病人进行扫描,对所得的 3DTOF源图像、3DTOF MIP、3DPC MIP、
3D FSPGR图像上显示的\\’*is环组成血管进行判定,获得联合分析及3DTOF
源图像、3DTOF MIP、3DPC N4lP、3D FSPGR图像分析结果,将评定结果与
DSA结果比较,计算各种NIRA图像对V’illiS环组成血管中ACOA。PCOA。
PI、AI显示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阴性、阳性预测值c
.一
|
|
|
|
1 |
曾丽,杨晓钊;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J];临床荟萃;1999年18期 |
2 |
杨金升,张志强,罗晓红,马强华,候雪湄,叶超然;糖尿病人脑血管病发生时的磁共振血管成像特征[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3年05期 |
3 |
刘水平,张静,张茁;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TCD、MRA对比研究[J];北京医学;2004年06期 |
4 |
姚荣尹;;糖尿病性脑血管病[J];实用医学杂志;1983年03期 |
5 |
罗达人;骆诗杰;陈湛愔;;青年脑血管病49例临床报告[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88年02期 |
6 |
李肖荣;周笋洪;;脑血管病急性期纤维蛋白连接素测定的意义[J];安徽医学;1989年04期 |
7 |
朱文义;朱玉玲;;脑血管病的征兆与预防[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2年03期 |
8 |
王臣英;姜明珍;贾子善;王茂斌;;电针和手法结合治疗脑血管病偏瘫69例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1993年03期 |
9 |
张志平;于书相;;白细胞三烯和脑血管病[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3年02期 |
10 |
赵向东,张美莲,周冰玲;86例脑血管病的脑电地形图分析(与脑电图、CT、MRI对比)[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1994年01期 |
11 |
郑家献;高压氧治疗脑血管病100例疗效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
12 |
计绍云;误诊为脑血管病的颅内肿瘤34例报告[J];湖南医学;1994年05期 |
13 |
粟秀初;加快我国脑血管病的康复医疗进程[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4年02期 |
14 |
李光,孟春;辽宁省城市居民1984~1995年脑血管病死亡趋势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1998年11期 |
15 |
苏明善;头针加中药治疗脑血管病后遗偏瘫143例[J];现代康复;2000年05期 |
16 |
李永庆,张宪凤;临床与CT不符脑血管病38例分析[J];宜春医专学报;2000年03期 |
17 |
丁兴国,岳峰,林峰,沙塔尔,方利文,赵福祥;新疆维吾尔族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0年04期 |
18 |
孟军,李祥;脑血管病脑电图动态改变[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0年04期 |
19 |
王福顺,徐以瑜,王冬青;脑血管病诊断及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J];山东医药;2001年19期 |
20 |
邢梅,李秀梅;社区护理在脑血管病康复护理中的作用[J];职业与健康;2002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