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异黄酮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的影响
【摘要】:目的: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老龄社会的到来,与衰老有关的骨质疏松症及伴发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目前全世界大约有2亿人患骨质疏松,其发病率以跃居各种常见疾病的第7位。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妇女患骨质疏松的几率大于其他人群,主要原因是妇女进入绝经期后,卵巢功能减退,体内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加速了骨量的丢失。近年来,有关大豆异黄酮的类雌激素作用和预防骨质疏松的研究成为热点之一。本研究通过观察大鼠血清骨转换生化指标、离体骨密度、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综合评价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SI)对去势Wistar大鼠骨代谢的影响。
方法:3.5月龄雌性Wistar大鼠4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各组分别是:假手术组(Sham组简称S)、双侧卵巢切除组(OVX组简称O)、双侧卵巢切除组+低剂量异黄酮组(OVX+L简称L)、双侧卵巢切除组+中剂量异黄酮(OVX+M简称M)、双侧卵巢切除组+高剂量异黄酮(OVX+H简称H)。各组大鼠不限饮食,自由进水。实验过程中记录各组动物的食物消耗量以及每周体重的变化量。于第13w末骨动脉放血处死大鼠,收集血液,测定血清生化指标(血清Ca、P、ALP)和血清骨钙素(BGP);摘取子宫、肝、肾、脾,计算脏器系数;分离股骨、胫骨和腰椎E_(1-5),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各组大鼠腰椎L_(1-4)和股骨离体骨密度;一侧股骨灰化,称其干重、灰重计算灰重/干重的比值;近端胫骨干骺端制备不脱钙骨磨片,进行骨计量学测定。
结果:(1)大鼠体重、进食量和食物利用率:实验开始时,各组动物体重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在第3w、第6w、第9w木以及实验结束(13w末)时,各组动物体重出现差别。动物的进食量各组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O、L、M
匆又\
节
天滓医科大母硕士研宪咬李位伦义
组的食物利用率高于S组,H组与S组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2)大鼠脏器
系数比较:给予不同处理的各组大鼠,肝脏系数、脾脏系数、肾脏系数各组
之间未见差别。子宫系数,其它各组均低于S组(只0.05);H组高于O组,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3)骨转换生化指标:各组动物血清学生化指标的比较,
实验开始时血清Ca、P、ALP各组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实验结束时O组、L
组、M组血Ca,均高于H组和S组(只0.05)。O组血清BGP低于S组和M组,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只0.05)。(4) 24h尿钙的比较:O组和L组的尿Ca高于
其它各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M组、H组和S组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5)
股骨干重、灰重及骨密度:各组大鼠的股骨干重、股骨灰重及灰重/干重没发
现有统计学差异。M组、H组和S组的股骨和腰椎的骨密度都高于O组和L组
(只0.05)。(6)骨计量学:形态学参数:各组大鼠胫骨干髓端形态学参数的
测量,O组、L组和M组的骨小梁体积与全部骨组织体积之比(TBV/TTV)、骨
小梁体积和海绵骨体积之比(TBV/SBV)都低于H组和S组(只0.05),而H
组和S组未见有差别;M组与其它各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高于O组和L
组,低于H组和S组。骨小梁面积和体积之比(T BS/TBV,简称S/V)、平均
骨小梁板厚度(MTPT)各组动物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M组、H组和S组的平
均骨小梁板密度(MTPD)均高于0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H组和S组高于L
组,差别有显著性。O组的平均骨小梁板间隙(M TPS)均高于其它各组,差
别有统计学意义;L组高于H组和S组(只0.05)。动态学参数:S组的骨小
梁类骨质表面(TOS)低于其它各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其它各组之间未见
统计学差异;H组和S组的四环素单标记表面占骨小梁表面的百分比
[Sfraet(s)〕、四环素双标记表面占骨小梁表面的百分比[Sfraet(S/2+d)]、
组织水平的骨形成速率(Svf)低于其它各组,(只0.05),其它各组间未见统
计学差异;0组的四环素双标记表面占骨小梁表面的百分比Sfract(d)高于
其它各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其它各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S组的类骨质成
熟时间(OMP)高于其它各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其它各组之间未见统计学
4
天哮医科大李硕士研究生学位论灰
差异;骨矿化沉积率(M认R)各组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
结论:中、高剂量的大豆异黄酮对去势大鼠的骨代谢有一定的调节和改善作
用,可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而低剂量的大豆异黄酮对骨的作用不甚明显。
愁-
|
|
|
|
1 |
徐乃武;地方性克汀病骨髂系统的X线表现(附29例分析)[J];山东医药;1979年11期 |
2 |
胡国义;增龄性骨质疏松的防治[J];中国老年学杂志;1988年S1期 |
3 |
沈稚舟;退行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检查与诊断[J];医师进修杂志;1995年09期 |
4 |
戴力扬,侯春林;脊髓损伤患者的骨质疏松[J];中华创伤杂志;1995年06期 |
5 |
杨湘华;警惕骨质疏松对人类的威胁[J];食品与生活;1995年06期 |
6 |
王金柱;如何防治骨质疏松症[J];家庭中医药;1995年04期 |
7 |
杨建文,李素勤,张晓光,于华;机关干部骨质疏松与生活习惯的关系[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6年02期 |
8 |
熊有正;骨质疏松症[J];医疗保健器具;1996年05期 |
9 |
陆曙民,唐文娟,周炯,傅善来;上海地区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KAP调查结果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04期 |
10 |
梁儆醒,张秀岩,武尚成;447例妇女骨密度测定结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年04期 |
11 |
黄玉,詹前进;骨质疏松诊断与治疗产品介绍[J];医疗保健器具;1999年03期 |
12 |
施杞,谢林;骨质疏松与颈椎病[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9年03期 |
13 |
郭成秀;女性骨质疏松相关因素和测定方法[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9年02期 |
14 |
彭沛;补肾活血法治疗骨质疏松42例[J];四川中医;2000年09期 |
15 |
陈长平,刘新涛,于发来;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后期断端骨质疏松52例[J];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0年06期 |
16 |
陈力!210024南京市,申志祥!210024南京市;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7例骨密度分析[J];河北医药;2000年12期 |
17 |
杨定焯,安珍,林守清,宋亦军;骨质疏松多层次个体化治疗[J];当代医学;2000年12期 |
18 |
鲍善芬;骨质疏松与钙营养[J];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0年03期 |
19 |
余增丽;;锌与骨质疏松[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0年01期 |
20 |
;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骨质疏松学术会议召开[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