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交感神经与兴奋收缩耦联在压力超负荷左室肥厚和心力衰竭中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摘要】:研究背景:高血压是心力衰竭(心衰)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左室肥厚早期为向心性左室肥厚,此时心功能基本正常。随着病程进展逐渐出现心室离心性扩大,心肌收缩力下降,即高血压性心衰。目前高血压左室肥厚如何转变成为心衰的机制仍不十分明确。近年来,心衰交感神经空间分布异常和兴奋收缩耦联机制异常逐渐成为心衰研究的热点,但上述两机制在高血压左室肥厚向心衰演变过程中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尚不明确。
目的:探讨正常血压、高血压左室肥厚和高血压心衰时心脏交感神经分布及兴奋收缩耦联相关的钙调控蛋白表达和功能状况的差异;探讨交感神经功能及分布与兴奋收缩耦联变化之间的关系。
方法:肾上腹主动脉缩窄法建立兔高血压左室肥厚(肥厚组,n=16)和心力衰竭(心衰组,n=12)模型,手术但不缩窄腹主动脉者为假手术组(n=14)。饲养8周后随机取假手术组(n=8)、肥厚组(n=8)、心衰组(n=2)行体外Langendorff心脏灌流,测定左室有效不应期(LVERP)和室颤诱发率。其余兔进行下述实验步骤: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腔直径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取血浆测定ANP和NE水平;称量心脏重量;心肌组织匀浆测定cAMP含量;天狼猩红染色测定心肌组织胶原含量(CVF)和心肌细胞横截面积(MCSA);抗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心肌组织交感神经分布;Western blot法测定心肌组织β ARK1、LCC、RYR2、RYR2磷酸化蛋白、FKBP12.6、PLB、PLB磷酸化蛋白、SERCA2蛋白含量,并进行β actin校正。
结果:术后8周超声心动图检查(假手术组14例、肥厚组16例、心衰组7例)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肥厚组左房腔径(LAD)、室间隔厚度(IVSDT、IVSST)、左室后壁厚度(LVPWDT、LVPWST)显著增加(P0.05),而左室腔径(LVESD、LVEDD)、右室腔径(RV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面积缩短分数(FAC)则无显著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衰组左房腔径(LAD)、左室腔径(LVESD、LVEDD)、右室腔径CRVD)显著升高(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