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凝血功能变化及机制研究
【摘要】:
近来国内外研究证明发生急性胰腺炎(AP)时胰腺的微循环障碍是一关键性的早期事件,而凝血、纤溶系统参与了这一过程。本研究意欲着重对AP发病早期凝血功能的动态变化进行观察,同时观测部分细胞因子,探讨凝血功能变化意义、凝血功能障碍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为从改善胰腺微循环角度提高AP治愈率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论文一)选取2005年10月至2006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外科收治的发病24小时内入院的急性胰腺炎患者82例,排除合并恶性肿瘤及口服抗凝药物者。根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学组1996年拟订的《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分为轻型(MAP)组38例和重型(SAP)组44例。入院第一天空腹取静脉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和D-二聚体(D-dimer,D-D),同时测定APACHEⅡ评分。第二部分(论文二)与论文一相同标准选择2006年9月2007年3月期间住院的35例AP患者,分为MAP组19例和SAP组16例。根据是否发生MODS分为MODS组10例和非MODS组25例。于入院时,入院后1天,3天,7天空腹取静脉血检测PT、APTT、FIB和D-dimer,同时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6(IL-6),一氧化氮(NO),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以及APACHEⅡ评分。结果显示:第一部分研究显示AP患者入院第一天时PT、APTT、FIB、D-D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各项指标与轻症急性胰腺炎(MAP)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与无MODS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SAP组FIB、D-D值与APACHEⅡ评分存在直线相关关系(P<0.05)。第二部分研究显示AP患者入院时,入院1天,3天各观察点PT、APTT、FIB、D-D,TNF,IL-6,NO,PAF水平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的与轻症急性胰腺炎(MAP)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入院7天时两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大部分指标在入院7天时与无MODS组比较尚有显著性差异(P<0.01);SAP组FIB入院时最高,以后逐渐下降;D-D入院1天时最高,以后逐渐下降,FIB与TNF,D-D与IL-6,PAF变化相一致,在入院1、3天时密切正相关。结论:AP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SAP组更为明显且与患者预后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SAP组和MODS组APTT、FIB、D-D值和APACHEⅡ评分存在直线相关关系。因此可以根据检测AP患者血APTT、FIB、D-D值来初步判断AP的预后、轻重以及了解病情演变,从而对早期预防和治疗MODS提供帮助。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AP患者微循环障碍情况,为临床纠正凝血功能紊乱,改善预后提供依据,以提高AP治愈率。AP患者凝血功能早期表现为高凝状态,随后继发纤溶系统激活,其变化与相应细胞因子变化相关,是导致微循环障碍主要原因之一。大量炎性因子(TNF、PAF、IL-6等)的释放,与凝血因子可相互发生正反馈作用。血液的高凝状态,使微血栓容易形成,微循环淤滞,细胞缺氧、代谢障碍,进一步加重胰腺组织病变,如不及时纠正,累及多个脏器可继发MODS。AP患者由于大量凝血因子消耗,血液有由高凝向低凝发展趋势,严重者可出现DIC。临床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减轻凝血系统的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