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颈交界区手术入路显微解剖与固定方法研究
【摘要】:
第一部分:枕下远外侧入路至颅颈交界区的显微解剖与后路固定方法研究
目的:研究国人成年头颅标本经枕下远外侧入路至颅颈交界腹外侧区的显微解剖与术后颅颈失稳的后路寰枕固定方法。
方法:15具(30侧)完整成人湿性头颅标本,经红蓝硅胶分别灌注动静脉后经枕下远外侧入路进行分层显微解剖,另对15具干性头颅和寰枢椎标本进行相关骨性测量,并对解剖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远外侧入路对枕骨髁磨除范围的不同,分成经髁后入路(RCA)组、部分经髁入路(pTCA)组、完全经髁入路(tTCA)组以及经颈静脉结节入路(TTA)组各15例(30侧),对比不同术式对颅颈交界腹外侧区暴露范围的影响;并对后路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进钉点、进钉方向等指标进行测量分析。
结果:1.83.3%的枕动脉主干体表投影在乳突尖与枕外隆突连线上,距后正中线3~5cm区域之间;椎动脉穿硬脑膜处距后中线平均距离为15.5±1.2mm,未见小脑后下动脉由椎动脉硬膜外段发出者;枕骨髁平均长度为24.5±3.3mm;舌下神经管内口下缘距枕骨髁平均距离为9.1±1.1mm;颈静脉结节平均高度为9.4±1.4mm; 86.7%的星点位于横窦乙状窦交角之后。2.与远外侧髁后入路组比较,部分经髁入路组、完全经髁入路组以及颈静脉结节入路组对颅颈交界腹外侧区水平暴露距离分别增加10.9mm、12.6mm和10.1mm,手术深度分别降低13.5mm、20.5mm和24.6mm,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寰枕固定枕骨端可选择上项线水平上1 cm处,以寰椎椎弓根中线外侧2mm处为进钉点,内斜平均角度13.5±2.4°,上斜平均角度5.2±0.4°,螺钉平均长度25.5±3.5mm。
结论:枕下远外侧入路可充分显露颅颈交界腹外侧区,可通过磨除不同范围的枕髁或颈静脉结节等骨性结构增加暴露,术后可经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行寰枕融合术。
第二部分:经口咽入路至颅颈交界区的显微解剖与前路固定方法研究
目的:研究国人成年头颅标本经口咽入路至颅颈交界腹外侧区的显微解剖与术后颅颈失稳的前路寰枢固定方法。
方法:所用标本同第一部分,经口咽入路进行分层显微解剖并做相关测量,对解剖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将标本分为单纯经口咽入路(To)组、经口咽入路+下颌骨切开(To+Ma)组和经口咽入路+部分硬腭切除(To+Pa)组各15例(30侧),比较不同术式对颅颈交界腹外侧区暴露范围的影响;并对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的进钉点、进钉方向等指标进行测量。
结果:1.咽后壁软组织存在5层结构和2个间隙;咽结节至枕骨大孔前缘的平均距离为10.2±2.2mm;寰椎前结节至上切牙平均距离为11.6±2.1 cm;齿状突平均高度为15.9±6.9mm,至上切牙平均距离为12.8±2.2cm;寰椎横韧带平均长度为21.7±1.6mm,中部与硬膜囊的平均距离为2.1±0.3mm。2.标准经口咽入路矢状位暴露范围由下斜坡至C_2水平;下颌骨切开后矢状位显露角度增加23.6°,轴位显露角度增加11.1°,手术深度减少2.0cm,暴露范围延伸到中斜坡至C_3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硬腭切除后矢状位显露角度增加14.0°,手术深度减少1.6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轴位显露角度改变不明显,头侧暴露范围增加至上斜坡,而尾侧仍至C_2水平。3.以枢椎前弓下缘与枢椎椎体侧缘交点上方3mm为进钉点,螺钉长度16~25mm,外倾5~20°,后倾15~24°置入。
结论:经口咽入路对颅颈交界腹侧由下斜坡至C_2水平距中线3~5cm内的区域显露较好,尤其适合行齿状突切除前路减压;其改良术式增加了暴露范围,降低了手术深度;术后可经前路行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稳定寰枕区。
|
|
|
|
1 |
张秀丽;岳海鹰;;经口咽入路治疗颅颈交界区病变11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年12期 |
2 |
章凯,尹庆水,王智运,艾福志,夏虹,吴增晖,昌耘冰,权日,马向阳,麦小红,刘景发;TARP 钢板系统在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年08期 |
3 |
刘策;周定标;余新光;;颅颈交界后路内固定技术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年12期 |
4 |
张恒柱;兰青;武永康;;远外侧入路相关显微解剖[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7年05期 |
5 |
钱志远,李安民,张志文,张剑宁,章翔;经口咽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病变[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0年03期 |
6 |
朱慧敏;;1例经口咽入路齿状突磨除术治疗颅颈交界畸形患者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年17期 |
7 |
郭东才;周文科;闫长祥;;显微直视下经口咽入路齿状突切除术[J];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2007年03期 |
8 |
胡诚;;宣武医院颅颈外科取得突破性进展[J];首都医药;2010年03期 |
9 |
柴昌;步星耀;张建国;栗超跃;周伟;;经口咽入路显微外科治疗环枕畸形35例体会[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1期 |
10 |
孙彩红;袁昌琼;王丹;;经口咽入路行延髓-颈髓腹侧减压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85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年36期 |
11 |
吕秀霞;;经口咽入路齿状突磨除术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年19期 |
12 |
庄青山;夏德涛;葛吉玉;徐兆万;王炳武;冀旭斌;;经口咽前路松解复位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年06期 |
13 |
夏于欣;王亚玲;孙静;唐棠;;经口咽入路齿状突切除并Ⅰ期颈枕融合的术中护理[J];重庆医学;2007年16期 |
14 |
关靖宇;卢天舒;佟晓杰;;枕下极外侧入路的解剖学量化研究[J];解剖科学进展;2009年04期 |
15 |
王亚明;田增民;;类风湿寰枢关节炎的诊断和外科治疗[J];海军总医院学报;2007年02期 |
16 |
高静;张桂湘;朱金华;;寰枢椎不稳一期前后路手术配合[J];河北医药;2009年20期 |
17 |
仰鹏志;程宏伟;冯春国;徐培坤;李长元;王毅;王舜尧;;神经导航辅助下经口咽到下斜坡入路的量化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
18 |
韩建华;蔡小军;董革辉;夏本杰;周鑫;杨波;吴永铁;鄢家强;李代君;;经口咽入路治疗寰枢椎疾患3例体会[J];贵州医药;2008年10期 |
19 |
蔡友锦;蓝海;李雪冰;国宁;;1例经口咽入路斜坡脊索瘤切除的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06年06期 |
20 |
朱庆三;尹飞;尹利强;杨小玉;杨阳;;经口咽入路肿瘤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枢椎肿瘤1例报告[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