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胺2,3双加氧酶转染小鼠乳腺癌4T1细胞后的表达及作用
【摘要】:
目的:
通过建立小鼠乳腺癌模型研究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 3-dioxygenase,IDO)在乳腺癌远处转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检测IDO转染小鼠乳腺癌4T1细胞后的表达和意义。检测转染后的4T1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寻找二者之间的联系,并探讨其引起转移的可能机制。
方法:
1.建立4T1小鼠乳腺癌远处转移模型,半定量RT-PCR法、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未转移和转移小鼠肿瘤组织中IDO的表达情况。
2.通过转染携带IDO基因的目的质粒建立高表达IDO的小鼠乳腺癌4T1细胞系,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的4T1细胞中IDO的表达;转染后的4T1细胞与小鼠脾脏T细胞共孵育,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凋亡的比例;Western blot法检测共孵育后的T细胞Fas/FasL与Bcl-2/Bax基因的表达情况。
结果:
1.半定量RT-PCR法检测示4T1细胞不表达IDO, IFN-γ刺激也不能明显上调IDO的表达。
2.免疫组化法示发生转移小鼠乳腺原发癌[(12.40±5.15)%]和转移癌中[(14.28±6.46)%]IDO的阳性细胞指数均高于未发生转移小鼠乳腺癌组织[(3.16±1.63)%](P0.05),发生转移小鼠乳腺癌转移灶中IDO的表达水平高于原发癌,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半定量RT-PCR法和Western blot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
3.调取IDO基因编码序列(CDS)区域,克隆至pMD19-T simple载体中并测序后连入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BglⅡ/SalⅠ双酶切重组质粒pIRES2-EGFP-IDO,验证连接成功。
4.将IDO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IDO通过脂质体转染小鼠乳腺癌4T1细胞,以转染空质粒组为对照。半定量RT-PCR法和Western blot检测示转染目的基因后的4T1细胞系IDO有表达,而转染对照质粒后的4T1细胞系和未转染的4T1细胞系IDO无表达。
5.将脂转目的基因、对照质粒和未转染的4T1细胞分别与小鼠脾脏分离T细胞共孵育,同时留取未共孵育的T细胞作对照,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的凋亡率。共同培养48小时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转染目的基因IDO的4T1细胞共培养的CD3+T细胞(pIRES2-IDO-4T1/T cells,以后均用此代指)凋亡率为(47.07±6.13)%;与对照质粒(pIRES2-EGFP-4T1/T cells,以后均用此代指)和未转染的4T1细胞(4T1-T cells,以后均用此代指)共培养后的凋亡率分别为(35.56±4.26)%和(32.41±6.38)%;而正常培养的CD3+T细胞(simple-T cells,106/mL,以后均用此代指)的凋亡率为(12.40±3.40)%。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IRES2-EGFP-4T1/T cells和4T1-T cells的凋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pIRES2-IDO-4T1/T cells出现较为明显的细胞凋亡。
6.留取pIRES2-IDO-4T1/T cells、pIRES2-EGFP-4T1/T cells、4T1-T cells和simple-T cells这四组小鼠脾脏T细胞,分别检测其Fas/FasL与Bcl-2/Bax蛋白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Fas、FasL和Bax的蛋白表达在pIRES2-IDO-4T1/T cells、pIRES2-EGFP-4T1/T cells和4T1-T cells这三组T细胞中均有增加,其中pIRES2-IDO-4T1/T cells这一组表达高于其它组(P0.05),pIRES2-EGFP-4T1/T cells和4T1-T cells这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simple-T cells这一组表达最低。而Bcl-2的蛋白表达在pIRES2-IDO-4T1/T cells、pIRES2-EGFP-4T1/T cells和4T1-T cells这三组T细胞中均有降低,其中pIRES2-IDO-4T1/T cells这一组表达低于其它组(P0.05), pIRES2-EGFP-4T1/T cells和4T1-T cells这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simple-T cells这一组表达最高。
结论:
1.发生转移的乳腺原发癌和转移癌中IDO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未发生转移乳腺癌,提示IDO在乳腺癌转移过程中发挥作用。
2.通过转染携带IDO基因的目的质粒建立高表达IDO的小鼠乳腺癌4T1细胞系,转染后的4T1细胞与小鼠脾脏T细胞共孵育后诱导其凋亡率升高,检测结果显示Fas、FasL和Bax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而Bcl-2的蛋白表达则明显降低,提示IDO可能通过内、外两条途径诱导T细胞凋亡,从而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促进肿瘤转移。
|
|
|
|
1 |
夏宏利;郭卫华;付立人;;3个615系小鼠乳癌瘤株雌激素受体状态测检报告[J];实用肿瘤学杂志;1989年03期 |
2 |
陈信义;张燕明;;茶多酚影响乳腺癌组织C-Jun蛋白表达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年08期 |
3 |
侯子正;王金龙;黄华漳;李漪;;联合应用局部加温与X线治疗小鼠乳腺癌[J];中国肿瘤临床;1983年04期 |
4 |
毛慧生;宁连胜;孙慧;赵文华;安秀梅;;激光多普勒技术测定组织血流及其在高温治癌研究中的意义[J];中国肿瘤临床;1992年03期 |
5 |
沈德钧;施正政;郑树;郑备义;杨骅;曹江;沈希强;陈万源;;一株源于NIH远交系小鼠的可移植性乳腺癌ZMBC902的建立[J];肿瘤学杂志;1993年04期 |
6 |
潘秀森;黄自强;谢志淳;王士贤;李志达;郭文璟;;国产环硫雄醇的毒性、抗雌激素活性及其对小鼠乳腺癌的抑制作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1987年04期 |
7 |
李维才;周晓丽;王有媓;赵德发;许广源;吕广艳;袁保和;;615系小鼠乳腺癌的超微结构研究[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
8 |
魏文;孙金中;金化民;姚晓莉;马彪;;生物酶制剂JA消融小鼠乳腺癌的治疗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5期 |
9 |
张燕明;陈信义;徐力;;茶多酚对乳腺癌组织及重要器官微血管密度影响的研究[J];北京中医;2007年08期 |
10 |
王深明;林颖;;乳腺癌基因治疗进展[J];中华外科杂志;2006年01期 |
11 |
马志坤;冯笑山;侯建峰;周博;郝曙光;段瑞华;陈强;茹艺;;乳腺癌MMTV-ErbB-2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培育观察[J];肿瘤基础与临床;2009年02期 |
12 |
李维才;周晓丽;赵德发;许广源;;615系小鼠可移植性乳腺癌Ca763和Ca761的超微结构[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
13 |
陈道桢,张丽珊,鲁晓萱,王静,李淑锋,苏宁,刘璐,黄鹰,童冠圣;胸苷激酶基因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性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03年02期 |
14 |
李维才;许广源;周晓丽;王有媓;;615系小鼠可移植性乳腺癌—Ca759的超微结构[J];遵义医学院学报;1986年01期 |
15 |
许广源;吕广艳;袁保和;李维才;周晓丽;王有媓;;615系小鼠自发性乳腺癌Ca841、Ca842原代瘤的超微结构[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
16 |
许在生;张甫同;齐易详;;LRH-A对可移植性小鼠乳腺癌(MA-737)生长组化观察[J];皖南医学院学报;1988年Z1期 |
17 |
明建扩;陈祖琼;;丙酸杆菌细胞壁骨架对小鼠乳腺癌的抑瘤作用[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1年03期 |
18 |
罗以,周际昌,王德昌;CAC和CAP联合化疗方案对小鼠自发乳腺癌可移植模型抗瘤活性比较研究[J];肿瘤防治研究;1994年04期 |
19 |
陈道桢,詹惠英,薛文群,张丽珊,鲁晓萱,樊启英,黄学文,王静,李淑锋,苏宁,刘璐,黄鹰,童冠圣;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治疗乳腺癌的研究[J];肿瘤防治研究;2004年12期 |
20 |
静雨;;逆转录病毒与乳腺癌[J];国外医学情报;2000年04期 |
|